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科技普及要生活化常态化

url:,id:0

□南平

2016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省市第二十八届科普宣传周14日在宁拉开帷幕,1000项科普互动活动、一批超炫酷科技创新产品,让市民近距离触摸和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在南理工活动现场,笔者带着孩子逛了半天,磁悬浮列车、月球勘探车、下棋机器人……让人大开眼界、流连忘返。现场有位市民说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这样的科技周,要是能经常举办就更好了!”

经常办科技周固然不现实,但通过各方努力、以多种形式延续科技周的精神实质却大有必要。作为一场全国联动、参与广泛的科技展示、科普宣传的嘉年华,今年科技周的主题为“创新引领、共享发展”,任务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如此宏大的主题、艰巨的任务,光靠一周的活动显然远远不够;在很大程度上,科技周所起的作用是“抛砖”,而常态化、生活化的科技展示与普及是一块待引之“玉”,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说,打造这样一块“玉”就更为重要。

从狭义上说,“留住科技周”首先要求以科技部门为主体的相关单位尽可能地多举办一些科技展示与普及活动,让科技走进生活、走近市民。举办这样的科技展示和普及活动,既可以迎客上门,当然也可以送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提高传播和服务的主动性;其具体内容和形式,也需要充分考虑参观者的水平,在表达上要尽可能地接地气、通俗化。去年我市多单位联手举办的中小学生太空种苗种植科普实践活动,现场感和互动性都很强,就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而在广义上,“留住科技周”则要求把科技展示和普及的任务生活化、常态化。比如,专业科研人员、科普作家和媒体工作者,肩负着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职责,每当科技领域有新的突破和进展,他们就需要更多地做些解释、普及工作,满足公众的好奇心、探索欲。再比如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也要向学生讲授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是一些重要定理、原理和发现的探索历程、应用领域以及最新进展,而后者往往更能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热情。家长也应该为孩子做崇尚科学的榜样,积极引导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科学是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明灯。一个人从接受科学知识到形成科学精神,再到具备科学素养,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良好的外部氛围和环境。尤其是在创新创业成为时代风尚的今天,全社会更应该携手努力,大力营造崇尚科学、大胆创新和创业的浓郁氛围。这样的氛围,也会更有力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科技人才、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调查,2014年我省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7.1%,南京为9.6%,横向看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留住科技周”善莫大焉,值得社会各界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责任编辑:yfs001]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