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西藏曲艺和曲艺表演

中国曲艺作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表演形式,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中国曲艺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藏民族曲艺品种丰富,历史悠久,形式各异,是以说唱作为艺术特征并融入音乐、歌舞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藏族的传统曲艺形式主要有说唱故事、“仲鲁”、“折嘎”、“ 喇嘛嘛呢”和六弦弹唱以及当代引进创作的藏语相声等。西藏曲艺具有表演说唱兼备的艺术特质,曲艺植根于说唱,且表演重点在满足人们的听觉享受。在又说又唱中表演,曲艺表演要求语言性和音乐性兼备来叙述,故事发展的脉络注重曲艺反映现实生活。西藏曲艺节目短小精细、演出灵活,被称之为“文艺轻骑兵”。

经过多年的发展,藏族曲艺表演已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并以旺盛的生命力扎根于人民当中。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和引导曲艺人才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切感受各族人民日新月异的新生活和团结奋进的内心世界,热情讴歌时代大潮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反映火热生活。要创新主题、内容和表演形式,用更新的曲艺作品来满足大众日新月异的文化需求。

在许多的节日中,曲艺作为以说唱为主体的表演形式,总是为节日创造了喜庆气氛,锦上添花。尤其是曲艺在节日演出中,把娱乐、审美、认知和教育等艺术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曲艺和曲艺表演是文艺百花园中鲜艳的奇葩,它是一切说唱艺术的总和,是以口头语言与音乐结合的表演艺术。它来自民间,植根于民间。曲艺艺术的载体是“表演”,在表演中,作品是靠表演者的艺术修养与技巧来表现的。“感情”是表演者对作品的感受和表达。所以,技能与情感的交融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良好的情感表达和技术展现,均是表演者展示艺术作品的重要素质。只有将感情真正融入到作品中,并和理性的技能结合后,才能将作品充分的予以表达。当离开了“带有情感的表演”,而只运用口头语言的“说唱”形式时,其只能是民间文学的创作和民间歌曲的自娱演唱活动,而不是一种以审美为主要出发点的“舞台表演艺术”。因此可见,曲艺表演中的情感表现极为重要。“以情感人”应当是表演的基本要求。然而,要将情感融入表演,还有几点要注意。首先,表演者必须正确理解作品,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因为,对作品理解肤浅就不能投之以情,有时还会误解原作者的情感表现。好的表演者,既要把握曲词的内容,也要细致地体会乐曲的发展逻辑和色彩变化,最终将情感的表现真正建立在作品内涵之上。其次,曲艺表演中的情感表现,不能像人们平素情感中那么随兴而发。而情感投入,要求表演者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情感积累。在更多的情况下,要有意识地去体验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或者是体验的不充分但又是艺术表现所需要的情感。因此,它是一种超出个人的生活局限、更为广阔深远的情感体验。再次,曲艺表演还要求表演都将自己的情感和理智这两种心理因素正确地予以结合。表演者既要有充沛的情感,又要有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感情。使它服从于艺术整体表现的需要,使表演给人以统一和谐的感受。曲艺表演是一种集中了生活积累、文化修养和艺术实践为一体的表现形式。而其中良好的情感表现和艺术表达,是表演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要充分展示出作品中艺术美的深刻内涵,就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这一点是对每个表演者的重要考验,曲艺作品通过表演者的演义,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从而使我们能具体深入地了解、透视人民大众的精神世界。同时,能否充分的将表演和情感结合并通过作品展现,也是辨别和成为优秀艺术家的重要标志。

曲艺表演艺术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回归于民间,但地方曲艺表演艺术为了满足人民需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在继承其优良的传统,传承其精华的基础之上顺应时代的潮流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不断的进行表演创新,曲艺表演艺术家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在保持地方曲艺表演的本身特性之外,传承其艺术精华演绎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演出,融入现代的文化,运用更新颖的形式来吸引观众。为地方曲艺更上一层楼而努力。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