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原创)热点事件中,请告别过度情绪化表达

在我看来,几乎所有的网络舆情事件中,没有赢家。 

2016年5月5日,安徽《新安晚报》头版刊发《我的右肾去哪儿了》,称宿州男子在徐州做胸腔手术,出院第二天发现右肾“失踪”,涉事医院和徐州卫生部门迟迟未有调查结果,患者后续治疗受影响。事实:经南京军区总医院的MRI肾脏扫描诊断结果为:外伤后右肾移位、变形、萎缩,明患者并没有真正“丢肾”,而是医学上所说的肾萎缩。此事件发生后,其实当事人只想知道自己的“肾”去哪儿了,没有想到引发各界的舆论风波,有的则说医生“贪婪、不负责任”,有的说当事人“无理取闹、讹钱”,有的说媒体“无良、四处造谣”。

近日,一张医生瘫坐在地上喝葡萄糖的照片被众多网友转发,据了解,照片中的医生为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医生陈磊,5月19日,在连续工作12个多小时后,他累到虚脱,靠喝葡萄糖补充体力。看到这种新闻时,跟我一样的很多网友都会感动、心疼和致敬,有很多网友就会看到医疗行业中医生压力大、医生资源短缺等现象,然而总会有很多看似“理性”的分子在追问“这葡萄糖哪来的?免费的还是患者的?”,有的还在说“真会作秀,职责所在”。

上述两起事件,不仅医院形象被“抹黑”,医生受到“委屈”,部分媒体公信力受影响,患者本人同样受伤害。一条普通的新闻消息,一张无意的工作照片,想起来社会各方的关注,很少能够听到理智的声音,就算有也淹没在杂音之中。

真相在哪里?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是社会民众最想知道的答案。每一个舆情事件中,尽管官方发声,但是又有多少人相信呢?最终都是恶化了各方的关系,导致了信任危机。当媒体带着情绪、当事人带着情绪、医院带着情绪、意见领袖带着情绪出来发声的时候,当有心人士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份证据说几十分话,没有证据也能说十分话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将是乱象丛生,结局社会大众将是谁都不相信,事情本身的真实面目、是非曲直都完全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还能相信谁?

舆情不再是事实,而是各方过度情绪化表达的产物。很多时候,在舆情事件中,过度的情绪化表达包含了对表达者利益的一种不正常追求,社会各方站在各自的角度出发,媒体出于监督的使命,当事者出于对自己境遇的不满,政府出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见领袖们出于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但是在表达的时候却掺杂过多情绪化的信息,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经过一次加工,二次加工,三次加工,重复又频繁加工,最终舆情事件偏离了正常的轨迹,又何谈赢家之说呢?

笔者看来,在任何舆情事件中,当今社会有两种现象最为可怕:一是在舆情发展过程中,过度情绪化表达受到利益团体的操控或者被人利用,被动着却又积极地表达;二是在舆情发展中,在盲目从众的心理驱使下,个人转变为人群集聚并产生的过度情绪化表达。紧接着,舆情就会没有或缺乏理性判断就会成为社会各方很强烈的、持续性的感性反应,就会作为情绪宣泄的出口,越来越明显地出现是比较明显的过激、偏执、狂热以及混淆是非等情绪和行为的倾向。

其实,真正的舆情是需要理性去表达的,是需要法治的思维和各方思想火花相互碰撞去引导,最终推动社会向前进步,避免更多的受害者,去真正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