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网上的“冷言冰语”能治好官员疑难杂症
最近,很多单位、很多党员干部都在响应习总书记号召,声势浩大地走着网上群众路线,正在接受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甘霖洗礼。很多党员干部卷起裤管,深入田间地头,脚入泥窝,把身体沉到群众中间去,受到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然而,现实生活中,却仍然有一些党员干部在主观意念上和客观践行上存有偏差,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听不得“异样声”、见不得“冷面孔”,心理备受挫折。
现实中,个别党员干部网上被网友“拍了几砖”、被当面“提了意见”、被背后“骂了几句”就责怪群众“无知”,责骂群众是“刁民”,责难群众“道歉”等等,看似“满腹委屈”,实则“丢人现眼”。殊不知:群众的话语最真实,纵然真话难听、实话刺耳,但都是来自群众心底的声音。
“骂声”就是民声
水不平则流,人不平则鸣。骂声是民声,也是政声。骂声,来自不平,饱含怨气、怒气,甚至冤气。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稳妥重视和解决,长久挤压,自然会骂声片片。可见,群众的叫骂声中隐藏着大量的民生问题。骂声鼎沸,直接说明官员自身或者工作上有问题,或存有鄙陋。
不去倾听底层的声音,就错失群众的真诚。群众对你提意见,必然是既爱之又恨之,恨在你的一些做法还很令群众不满意,或者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亟待反思、改正。俗话说:“骂即是爱”,耳边若无骂声,说明群众对你已经失望之极,待看“自生自灭”了。
欢迎群众“拍砖”不仅是一种姿态
民声是民意的最直接、最直观、最真实表达。关注“民声”充分体现出官员重视民意的亲民姿态和可敬形象。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人民群众表达心声的途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过去的遇难上访、遭拒再上访、再遭拒再再上访……逐渐表现出民意表达途径的多样化。网上举报贪官、“唐慧上访”事件就是典型表现。
网络化条件下,一些地方政府开始重视网民的声音,改变过去出现负面网络信息就一味删帖、沉帖等做法,开始通过“网络光纤”直接与最底层的群体对话,做出姿态欢迎群众网上“拍砖”。一些大型网站甚至开设专题栏目直接组织网民建言献策,直接针对社会问题征求网民意见。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待群众“叫骂”的姿态反映对待群众的态度,折射出“群众观”。有的官员“身正不怕影子斜”,走到群众中间,自然不会恐惧群众的“叫骂”,总是以清新亲切的姿态赢得群众叫好声;然,有的官员“心中有鬼生怕半夜敲门声”,总也难以避免遭遇“身后叫骂声声”的尴尬。
善于倾听是一种本事
赢得叫好声还是遭受叫骂声,关键在于广大党员干部是否勤于为民,心中究竟有没有群众的地位。你的心中有群众的位子,群众的心中自然给你留位子。古往今来,敢听群众呼声,能听百姓心声的党员干部,所做之事便深得民心,备受赞誉。善于倾听,既是党性修养和人生境界的体现,也是为官责任的要求所在。
“宁愿当时听群众的骂声,不要事后听群众的哭声”。媒体曾报道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大力倡导“万名法官回访万名当事人”活动,直接听民声,引发“好法官要敢于听群众骂声”赞许声的故事。这个鲜活事例给人启示:把群众骂声和呼声当做第一信号,才能把准民情的脉,贴近群众的心。
纳良言,听民声,观民意,才能得民心。广大党员干部在问题面前不绕开,在矛盾面前不回避,善于及时正确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群众思想认识上的难点,以“执政自信”直面群众的“冷言冰语”,并懂得从群众的叫骂声声中找到自己工作的失误,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真正赢得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
(作者陈海锋系军旅青年作家、武警广州指挥学院政治部干事陈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