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外:持续加强学科建设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5月20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召开以“加强二外学科建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为题的中心组学习扩大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会议由该校党委书记冯培主持。
来自全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师代表纷纷表示,在未来的工作中,要以讲话精神为宗旨,为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英语学院武光军院长在发言中提到,“只有自己的学识扎扎实实,才能得到国际同行的尊重,赢得话语权”;翻译学院程维院长提出,培养专业的翻译人才应该是有思想的译者,“要引导学生阅读哲学社科典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理性辩解和反思能力。”
来自文学院的李林荣教授、旅游管理学院李宏教授表示,教学人员拥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独立的学术思考能力非常重要。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会者也结合日常工作交流了自己的体会,表示要把哲学社会科学融入到日常教学生活中。
针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学科性、学术性、话语体系的介绍更多的还是他塑而非自塑”这一问题,大家纷纷表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在教学以及学科建设中,融通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新的理论动态,结合学校的外语优势,培养有中国立场的外语高端人才,为“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大家一致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振奋人心,对新形势下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与会者形成四点共识:首先,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应在广大师生中加强学习和引导;其次,在继续和发扬学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注重“创新”,形成新的精神和发展理念,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念保障;第三,应重点培养学生“原创”精神和“时代”意识,提升学生学术研究质量;第四,应加强对学生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正确指引,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曹卫东校长从三方面阐述了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学习理解。第一,要继承传统。习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继承中国传统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以外国语言文学为特色、以国际文化传播交流为使命的北二外尤为重要。第二,要紧扣现实。目前,许多领域缺乏把“中国经验”转变为“中国思想”的过程,现在的“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都需要上升到思想层面。鉴于此,学校在未来将会更有担当。第三,要面向世界。学校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还承担着培养使用外语阐释“中国思想”人才的使命。
冯培书记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社会历史变革期是需要思想和精神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正具有为人类填补思想和精神荒芜的重要意义。习总书记的讲话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三个导向:一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导向。高校在进行知识传递的同时,要进行更多的价值传递,即要培养具有真正“中国心”的人才;二是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脉络,以实践为课题的实践导向。哲学社会科学应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中传播中国思想和中国理念;三是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价值导向。作为外语类高校,在所有学科的构建中,都要增强传递中国道路、中国理念的意识,及时回应社会重大议题,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曲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