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不拘一格“评”人才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以“分类”作为关键词,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工作性质的人才细分评价标准。《意见》的出台,切中人才工作的要害问题,为广大人才带来了福音。

应该说,当前各地各部门对人才工作越来越重视,“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引起共识,大家都在攒足劲的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们常说选人难、引才难,实际上人才怎么评、怎么考同样不轻松。评价考核机制务实管用,就能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评价考核机制不科学,不仅无法考准人才、评出干劲,反而容易挫伤人才的积极性。各地各部门在做好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同时,应该以中央《意见》贯彻落实为契机,好好研究一下人才考核评价的对策措施,做到不拘一格“评”人才,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时下,一些地方和部门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忽视人才考核评价,管不好、留不住人才。有的是分类评价不足,不分行业、不分老少,“清一色”全部“一锅煮”;有的是评价标准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唯论文、唯资历、“一把尺子量到底”;有的评价方式不科学,行政化、“官本位”倾向还比较严重,重视领导印象,忽视群众口碑,甚至外行评内行;有的是评价程序太繁琐。用人主体自主权落实不够,对人才怎么用、怎么管、待遇怎么安排,用人单位靠边站,“评人的不用人,用人的不参评”。由于人才行政干预多、管得过多过细,人才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填表报材料,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评价标准应该“不拘一格”。人们常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人才评价同样如此,应该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分类别建立人才评价标准,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不能上下一般粗、行行一把尺。要破除“以论文论英雄,以学历代能力、以资历定人才”的陈规陋习,合理设置和使用论文、专著、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实行差别化评价,增强评价指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既要评得像、评得准,又要评得让人才“心服口服”,引导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作出贡献、追求卓越,形成“凭能力说话、以实绩论才、靠贡献进步”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

评价方式应该“不拘一格”。常言道:“隔行如隔山”,人才评价应该克服“外行评内行”的问题,按照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做到“东家评、专家评、群众评、社会评”有机结合。要科学合理设置评价考核周期,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克服评价考核过于频繁的倾向。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所有制、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依托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公共人才服务机构等,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新兴职业等领域人才申报评价渠道。

评价程序应该“不拘一格”。人才工作,管得宽不一定管得好。政府人才管理部门应该落实“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的要求,下决心简政放权,砍掉各种可有可无的审批事项和微观管理,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等人才评价权限,简化优化评价条件程序,充分调动用人主体积极性,确保用人主体在人才的招用、薪酬分配、绩效评价等方面不仅有“发言权”,而且有“拍板权”。加强评价结果共享,避免多头、频繁、重复评价人才,让人才少跑路、少填表、少准备资料,集中更多时间深耕专业、搞好科研、多出成果。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