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正式启动

  2016年5月24日,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新闻发布会在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M21)举办。

  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征稿将从2016年5月25日起向全球发出征稿邀请,至2016年9月25日截止,本届国际艺术评论奖仍然秉持其开放性,向全球公开征集针对2015年9月20日至2016年9月20日期间举办的针对当代艺术展览的中英文艺术评论,申请者年龄不限、身份和专业不限。

  所有投稿经国际评审团进行严格的匿名评审后,一等奖得主将获得50,000元人民币的奖金及一次上海或伦敦的短期驻留,二等奖将产生中、英文获奖者各一名,分别获得20,000元人民币的奖金。

  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秉持一贯的独立性与多元性,邀请了不同背景的5位评委组成国际评审团,包括新加坡NTU当代艺术中心馆长乌特·梅塔·鲍尔(UteMetaBauer),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CaoYiqiang),《Cabinet》杂志英国编辑布莱恩·狄龙(BrianDillon),柏林作家、策展人戴维·埃利奥特(DavidElliott),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雨(PhilipTinari),对来稿进行匿名评审。

  国际艺术评论奖经过了两届的推动和实施,其影响力已经完全超越了最初中英两国的范围,两届IAAC共收到超过500篇稿件,投稿者遍布47个国家和地区,有中、美、英、法、西班牙、俄罗斯、加拿大、埃及等地,甚至还有来自黎巴嫩、巴基斯坦、以色列、伊朗等中东地区国家的投稿;而撰写者的身份也日渐多样化,包括艺术家、策展人、艺术教育研究机构专业人士、艺术院校学生以及自由撰稿人等。

  第二届国际艺术评论奖由加拿大作家DavidBalzer获得大奖,中国的张未和美国的AndrewWeiner分获二等奖。第二届稿件呈现出两种主要趋势:一种为学术话语形式,其更多地致力于分析作品的理论基础;而另一种则具有即时新闻性,将作品准确地定位在公共领域。IAAC组委会主席HenryMeyric-Hughes表示:“最好的写作是这两者的结合,这恰恰也是国际艺术评论奖的宗旨:坚持和鼓励一种面向公众的、有想法有智慧又不囿于专业领域的写作方式。”

  在全球关于艺术和艺术价值的对话中,地理和政治上的边界将不再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世界各地积极关注当代视觉艺术的国家,对于坚持客观性、独立性、批判性、原创性,增强写作能力以及从机制、社会和经济的角度,整体考察展览有着的共同要求。国际艺术评论奖鼓励多元创作,希望投稿者能够勇敢无畏地表达对作品的态度,坚定地捍卫当代创作的价值。

  国际艺术评论奖意在以批判的方式回应对于艺术家或观众的变化感受,且也期待在塑造此两者中发挥作用。要促进一种双向或者多向的对话。通过鼓励人们去更多地进入艺术创作的过程,使读者与艺术家的意图建立各种不同程度联系,甚至能够引起艺术家们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在批评中缺席的艺术家们。未来,国际艺术评论奖力争发展成启发青年作者对于我们所处时代艺术的一个参照标准,更重要的是,IAAC以其独立的当代艺术评论成为艺术理论世界的有益补充,它也必将成长为艺术评论版图上的重要坐标,为公众的艺术评论探索出多条路径,引导出多重认知,构建出多重维度。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