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点亮消费新热点
夕阳西下,城市的活力却不会随着夜幕的降临而消退。
合肥的城隍庙、芜湖的步行街、六安的云路街……这些著名的夜市让城市商业得以延续。从夜市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城市在商业上的繁华,而且能体会到商业背后的文化氛围、生活气息。
夜市,也许能带动城市的别样发展。
市场人潮涌动,几小时卖一两百只饼
7月18日晚上7时多,原本月朗星稀的夜晚,突然雷电轰鸣,暴雨如注。然而大雨并没有浇湿人们逛夜市的热情,合肥市城隍庙内依旧人潮涌动。
在徐秀琴的小吃店前,排队等候的食客有十几位。和面、揉面,将特制的馅料包裹其中,用擀面杖推擀成圆形,放在平底油锅中煎6分钟左右,一个粑粑就制作完成。今年24岁的徐秀琴对这些步骤熟记于心。“虽然店铺只有十几平方米,但夜市开市以来,每晚前来买饼的人都络绎不绝。 ”看着排队等候的食客,她手上的动作又快了一些,“现在一晚上至少能卖150多个粑粑。 ”
19元的T恤、20元的凉鞋、50元的背包、遍地的特色小吃……7月16日,改造后的城隍庙首次开放夜市,不少市民一边逛街一边感叹,“儿时的城隍庙回来了。”合肥城隍庙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常青告诉记者:“7月16日、17日,夜市人流量达到了10万人,这一人流量比白天多了10倍以上。现在夜市的开放时间是从18时30分至23时30分,市民在这里不仅能享用徽州特色小吃粑粑、长沙臭豆腐、重庆小面等美食,还可以逛逛地摊百货。 ”
荣修华一晚上卖出近200份花甲、穆克才准备的1200多笼小笼包供不应求、光泽几个小时内卖出几百杯奶茶……合肥市城隍庙夜市的红火在这些小商家的销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与合肥市城隍庙的夜市经营户不同,在芜湖市中山路步行街摆摊的张芳是个 “练摊者”,白天她是芜湖市一家企业的人事专员,晚上才是地摊老板。
7月19日,夜幕降临,芜湖市中山路步行街上人头攒动。张芳在步行街旁摆地摊不过两个月,三五根铁管焊接的架子、两个背包便是她全部“家当”。记者跟张芳攀谈的半小时内,短裤、T恤等便卖出去5件,前来围观、询问的顾客有十几个。她家卖的衣服价格不高,大部分在20元至100元之间,主打个性文化衫,有的还可私人订制。据张芳估算,去掉必不可少的成本,每月摆地摊至少能赚2500元。 “这几天生意好,顾客源源不断,偶尔得摆摊到凌晨一两点,虽然辛苦,但也值得。 ”谈起在夜市摆地摊,这个“90”后姑娘显得颇为自信。
“中山路步行街周边摆摊设点的小商户有近千家,其中夜市交易额占总交易量的70%以上,包括食、购、游、娱、文、体等多方面。 ”芜湖市商务局副调研员蒋庆冰表示,夜市给居民提供了休闲购物的场所,延长了商家营业时间,政府将想方设法挖掘潜在性消费,扩大本地市场,集聚商业人气。
商品种类繁多,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
对于不少人来说,晚上10时已经在家休息了,但对六安人小张而言,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夜晚凉风习习,小张像往常一样将货物搬上三轮车,和女朋友一起准备前往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
7月19日晚上10时半,淮河路步行街两边的店铺陆续打烊,而无数像小张这样的小商家正从四面八方赶来。“我从步行街的一家鞋店出来之后,便发现好多地摊摆了出来,几乎是一刹那全部涌现了出来。”阜阳姑娘董小玲逛过几次淮河路步行街夜市,她这样描述第一次偶遇夜市的情景,“太不可思议了,整个街道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品,从衣服鞋帽到护肤美甲,甚至还有绿植、宠物,只有想不到,没有夜市买不到的东西。 ”
晚上11时左右,小张的地摊前已经围着一群小姑娘,他卖的是高跟鞋,款式新潮,价格低廉。“一个晚上能卖二三十双鞋子。”小张一边招呼顾客一边说,“我已经在这里摆摊五六年了,不需要租金。成本降低了,商品价格自然不高,在这里不到一百块钱就能买到一双不错的高跟鞋。 ”
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区管委会主任姜旭表示,步行街夜市最开始是商户自发组织起来的,几年前只有600多个摊位,现在增长至1000多个。与合肥市中心不少零售店铺关门的萧条相比,步行街夜市生意红火。 “这里的商品价位偏低,不少年轻消费者喜欢来这边逛。”姜旭说,虽然实体店受电商冲击较大,但夜市地摊受影响并不大。“地摊上有讨价还价的生活气息,商品价格甚至比电商更便宜,何乐为不为呢。 ”
据商务部的一份调查显示,北京的王府井出现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上海的夜间商业销售额占白天的50%,重庆三分之二以上的餐饮营业额是在夜间实现的,广州的服务业产值有55%来源于夜间经济。可见,夜间消费实力不可小觑。
“夜市火爆的背后既有历史文化因素,也是现代城市经济繁荣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衡量一座城市经济繁荣和开放程度的晴雨表,夜市种类繁多,可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层次需求。”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伍旭中认为,发达的夜市一般有长期历史积淀,是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此外,夜市多位于交通枢纽、庙会、市集和学校周边,是商品经济发展较早、大量人流聚集的地方,其中以各类小吃为主,穿、用、玩等商品也一应俱全,并且价格低廉,给城市中忙碌的人们在夜晚提供了难得休闲会友的场所。
停车难、卫生差,需加强监管和配套
炒菜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华灯初上,夜市又开始慢慢喧闹起来。
7月20日晚,在芜湖市的一些夜市烧烤摊位前,老板正忙着揽客。“喜欢吃什么,随便点! ”一位摊主热情地招呼客人,手里还不停地翻烤着小龙虾和肉串。他身后的几张桌子大部分坐满了食客。“来这吃饭的都是周围的居民,有的是学生,熟客比较多。”摊主一边和记者说话,一边随手从塑料袋里取出一个茄子放在烤架上。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夜市的烧烤摊设施基本一样,菜品相差无几。现场并没看到冰箱之类的保鲜电器,食材一般就放在推车上的柜子里或橱窗内,而摊位紧靠道路,过往汽车很多,灰尘和烟雾难以避免。一条不到2公里长的夜市小吃街,周边停满车辆,道路显得十分狭窄,前来小吃街的顾客、商贩却络绎不绝。
夜市虽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却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三五好友一起在夜市吃点烧烤、喝喝啤酒、聊聊天,感觉很惬意。不过,夜市的卫生环境实在让人有点担忧,污水横流、蔬菜肉食乱摆放的现象普遍。”家住合肥市经开区的孔先生对夜市又爱又恨,他告诉记者,有些夜市晚点过去,地上都是垃圾。
除了卫生环境,停车难也是消费者普遍反映的问题之一。 “知名夜市多在市中心,或者人口聚集地,停车位十分紧张。 ”合肥市民张先生无奈地说,“朋友来了,我喜欢带到有特色的夜市去吃饭,但停车真是头疼的事情,有一次转了二三十分钟都没找到停车位。 ”
“夜市持续红火,配套服务很重要。 ”常青表示,升级改造后的城隍庙,既保留了原有的小商品集聚地特色,强化了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风格,还增添了各项配套服务。夜市内无线网络已全覆盖,位于蒙城路与安庆路交叉口的城隍庙临时停车场可提供70余个停车位。
对于不少夜市的通病——脏乱的环境,合肥市城隍庙夜市也有自己的办法:摊贩的营业时段、营业项目、经营管理、环境清洁、交通维持等有详细的规定。 “比如我卖花甲,那每天打烊之后,就要负责地面刷洗、垃圾的清理。不然就会丢掉经营的权利。 ”荣修华说,规定是非常严格的,对商户使用的食材管理也很严格,一旦发现问题产品,同样取消经营资格。
夜市逛街安不安全呢?在采访中,部分消费者也有这样的疑惑。姜旭表示,在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夜市摆地摊虽然不收取租金,但需要办理通行证,了解夜市经营户的信息,避免违规经营。 “晚上10时半到凌晨四五点的这段夜市经营时间段内,还有城管和保安巡逻值班,努力给消费者一个放心安全的夜市环境。 ”
精选特色产品,打造夜市品牌
走在芜湖市张家山美食街,各色摊点让人目不暇接。 “2013年11月开业以来,汇集了54家不同特色的摊点,其中75%为外地商铺。”芜湖鼎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彭然告诉记者,小吃街开张当天即创造了一天26万元的营业额,不少美食摊点持续营业至凌晨三四点,生意十分火爆。为打造精品特色美食街区,张家山美食街实行末位淘汰制,连续3个月内顾客满意度、卫生指标等排名末位的将自动出局,让出摊点。
老百姓想要的夜市,一定要接地气,产品不仅要物美价廉,还需丰富有特色。业内人士指出,不少消费者有一定的从众心理,人多热闹的地方一定要凑上去看看。所以,像以规模效应著称的大排档一条街、传统小吃城、地摊小商品市场等,一直是普通老百姓的心头好。
“徽州名小吃”“舌尖上的美食”“综艺节目推荐特色小吃”……在合肥市城隍庙夜市内这样的招牌随处可见。常青透露,城隍庙的夜市摊点在前期招商中做了认真筛选,“有500多家报名,我们最终选择了80多家”。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遇到了四五位市民询问如何才能在城隍庙做夜市生意。“您要做什么小吃,有什么特色呢?”常青每次回答的第一句话都是这个。
“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在城隍庙市场内,有40多家30年以上的老店,市民对城隍庙有独特的记忆,我们不能让这份记忆消散。”常青表示,夜市的品牌效应打造很重要,一方面要精选全国各地名小吃,特别是老字号,积极引商入驻;另一方面,推进本土品牌商品入驻夜市,引导夜市商业、夜间休闲和夜间服务业等一起“动起来”,构成一个立体多元化的夜市氛围,形成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消费模式。“当然,我们也鼓励创新,一些新鲜的有特色的店铺,也能给城隍庙市场带来不一样的色彩,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
伍旭中认为,发展夜市经济不能完全依赖餐饮行业和市场自发力量,政府可适度引导、规划,构建依附于街道、广场或特定建筑等公共文化空间而存在的商业形态。在此方面,芜湖市已行动起来,致力于打造基于皖江文化与徽州文化为底色的立体式、综合性夜市景区。
在芜湖市城东扁担河沿岸,不远处的老街夜市项目建设正酣,徽派建筑成片排开,街面雏形已现。据了解,该项目旨在以芜湖现有的文化旅游项目和设施为基础,规划迁建或恢复12个可以代表芜湖开埠文化的传统大院和中江书院,挖掘芜湖老街、芜湖夜市、十里长街等区域特色,建设浓缩芜湖历史、反映传统文化与风俗的城市街区,使之成为芜湖“徽州门户”的集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