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明生:中国须冷静理性面对未来
《参考消息》记者刘华3月3日报道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高原明生就“中国世纪”话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GDP超越美国是早晚的事情,国际社会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但仅以此就将21世纪命名为“中国世纪”,既不准确,亦无必要。他认为,中国经济在获得巨大的阶段性成果之后,最需要的是冷静与理性。
高原明生先生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目前担任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日方秘书长。
“中国世纪”提法不准确
《参考消息》:您如何看待“中国世纪”这一说法?
高原明生:无论是以购买力平价标准计算,还是以名义规模计算,中国GDP超越美国都是早晚的事情。对此,国际社会已经有心理准备。无疑,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使整个国家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带动了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如果仅以此就将21世纪命名为“中国世纪”,既不准确,亦无必要。中国在整体的财富存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以及国民的富裕程度方面,仍与美国有很大差距。此外,正如中国领导人所说,在中国,很多数字一旦“人均”之后,就又是另外一番局面。
在经济发展获得阶段性成果之后,中国需要的是冷静与理性,因为面前还会出现很多困难,其中既有尚未解决的老问题,也有陆续出现的新问题。如果要说21世纪是“中国世纪”,那么此后还有80多年,这将是几代人的时间。如果从这样的宏观时间维度去考察,中国必须思考如何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如何克服一些深层次矛盾。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思路,中国领导人才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中国面临复合型难题
《参考消息》:您认为中国今后发展可能会遇到哪些主要困难呢?
高原明生:对于这一问题,特别是对经济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已经有很多相关讨论。我想说的是,中国今后面临的很多困难将是复合型的,涉及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并非简单的经济或政治问题,这里举出几个例子。
首先,如何面对提前到来的“老龄化”与“少子化”?
从日本的经验看,“高龄少子化”绝不仅仅是社会问题,还将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劳动力减少、社会福利负担加重、政府财政空间受限等,继而产生政治影响。中国未来也许会面临同样的局面。近几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开始减少;随着人口结构改变导致抚养比发生变化,中国社保体系的可持续性也将受到考验。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而言,中国的“老龄化”与“少子化”到来更早。如果中国的“老龄化”和“少子化”继续下去,将可能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又如,如何实现有效的、现代化的基层治理?
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民众的稳定生活,都需要有效的、现代化的基层治理。如果基层政府效率不高,或是腐败严重,当地企业往往很难正常发展,甚至民众“自谋生路”也会遇到各种阻碍。中国地方发展程度的差异,其实与当地基层治理能力的高低是有关系的。如今,中国很多发达地区的基层治理有了很大进步,但从总体来看,中国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还很大,一些地方的基层治理还很难说是“现代化”的。而“基层治理”的改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或行政问题。这不仅需要具备现代治理能力的基层干部,还需要用大众传媒、国民教育等方式改变当地老百姓的思想观念。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一个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大课题。
再比如,在实现“依法治国”等方面,中国也面临同样的核心问题——“人”。在高层确定了“依法治国”的目标后,要让各级执行者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法治”的意义,在行动中自觉履行这种意识,就需要他们思想观念的重大改变。这些都需要时间,而且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很难一蹴而就。
“四个全面”非常重要
《参考消息》:您对中国政府解决上述问题有哪些建议?
高原明生:“治国理政”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我的建议是,一方面需要“决心”,一方面需要“耐心”。所谓“决心”,就是要不怕阻力,敢于把正确的政策贯彻下去,不能仅仅停留于纸面上;所谓“耐心”,就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注意政策的节奏、不同领域政策的配套、具体政策的专业性等因素,防止急于求成,避免“好心办坏事”。
最近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四个全面”非常重要。可以注意到,这四个方面有内在的相互关系。比如,如果没有“全面依法治国”,也就不可能真正“全面深化改革”,而如果不能“全面深化改革”,也就不可能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还有一点,为了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在解决社会矛盾时,可考虑加强通过协商和论证解决问题的机制,而非简单地使用力量。在建立机制后,还应在全社会加强规则意识教育,用“规矩”解决问题。
《参考消息》:您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前景?
高原明生:中国是日本的重要邻国。中国的富裕与发展,也会成为日本的发展机遇。仅举一个最近的小例子:春节期间,中国游客在日本的消费达到了60多亿元人民币,使日本零售业在传统的淡季有了新商机。从各个方面说,我们很希望中国能够长期持续稳定地发展,成为一个繁荣、富裕和安定的国家,这对日本、亚洲以及世界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