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答好公共自行车这道社会文明考题

  据5月10日《舟山晚报》报道,舟山市定海公共自行车2014年1月投入使用,现在共有1800辆,日均借车4700人次左右。但在公共自行车日渐走进百姓生活的同时,也频频遭受卸轮子、卸坐垫、改颜色、丢河里等“伤害”,甚至还丢失三四十辆。

  从2009年,舟山市率先在临城推出公共自行车试点服务,随后逐渐在全市普及。截至去年底,本岛定海、临城、沈家门三城区已设置244个服务点,投放车辆5312辆,每辆车日周转1.71次,受到市民广泛欢迎。几年的实践证明,在汽车越来越多进入家庭时代,政府主导下的公共自行车推行,不是一场简单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旧物的“复古秀”,而是一项着眼于方便民众、保护环境、打通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有远见考量和接地气利民举措,值得点赞。

  应该看到,绝大多数的民众如同爱我们的城市一样,爱惜公共自行车这项用公帑支持的社会服务。这从借还车、骑行过程、对故障的态度,还有如定海2年多来二三十辆的低遗失率等方面,都能看到公共文明的主流。当然,从履行公民义务和提升文明素养的要求出发,还需要善良的人们在日常使用中更善待公物,把相应动作做得更加规范和到位。

  随处可见的公共自行车,已经成为展示城市绿色理念和文明形象的标记。如果没看到这样报道,人们很难将这道亮丽风景与这些阴暗面联系在一起――划坐垫、改颜色、弃车子等,这样的恶作剧既损人也不利己;将公共自行车当作山地车野蛮骑行,不知公德何在;卸部件为个人自行车作配件,如此贪占便宜让人瞠目结舌;窃取公共自行车占为己有,既不道德也是违法行为……这些“污垢”,照射出少部分人的公德缺失,实在是城市文明“之殇”,理应被社会和道德所唾弃、鞭挞。

  公共自行车遭遇的这样那样无意或故意的“伤害”,考验着社会公共管理的智慧与能力。一方面,应不断强化公共意识教育,宣传科学使用方法,让公德意识和科学知识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应通过安装电子监控探头、发动民众监督举报、引入信用“黑名单”机制、加大打击处罚力度等手段,切实加强监管。再一方面,应加大站点建设和优化网络布局,加快推进包括管理统一、还车兼容的本岛公共自行车一体化建设,搞好车辆调度、故障维修等服务,把基础服务与管理工作同步推进。

  进一步思考,从公共自行车带给我们的绿色和文明体验,结合当前电动车出行面临的“困境”,能否将推进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做法转化为城市交通管理转型的理念。即在今后城市道路建设中,加大满足电动车、自行车等绿色出行需求的权重,改变道路资源被机动车过分占有的局面,真正把环保、健康、文明的要求落到实处。北京市已明确提出,未来几年让绿色出行比例提高到70%-75%的目标。这或许是公共自行车服务带给我们更重要的启示,更艰巨的任务。  (谭野)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