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创文明社会要杜绝“审丑疲劳”

  日前,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2016年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公益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晓峰表示,希望通过大学生的身体力行,在青年朋友中作表率、当榜样、成为“可以师法的模范”。该活动由国家旅游局主办,中国青年报社承办。(中国青年报)

  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的数据,2015年我国共有41.2亿人次国内或出境游,相当于全国人口一年旅游近三次。在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上,中国均列世界第一。不过,与之相伴的国民旅游不文明行为也比比皆是。比如随处抛丢垃圾、排队买票时插队、博物馆里大声喧哗、景区内刻字涂鸦、举止粗鲁专横等行为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国人的形象,令人遗憾。

  不文明现象不可怕,真正怕的是人们对之出现的“审丑疲劳”心态。所谓“审丑疲劳”,说直白点就是认为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文明素养不高,所出现的诸多不文明丑行见怪不怪,因此产生了冷淡视之的心态。也许是出于自保不想去管“闲事”,也许是真漠视,有这种心态的人并非少数,而且不只是在旅游领域之中。比如对毒食品、毒玩具、毒跑道等安全问题见怪不怪;对公然背弃诚信道德的邪恶之事见怪不怪;对天价鱼、天价虾等荒唐滑稽行为见怪不怪,对贪污腐败见怪不怪等等。总之,认为在这个转型期的社会,任何不文明丑陋之事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正因为如此,“各自清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现象非常普遍。

  从一定程度上说,“审丑疲劳”心态也许能换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短时安宁,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其危害着实不小。首先,出现“审丑疲劳”,视不文明现象为社会的正常产物而淡然视之,这无形中会壮大恶人胆,不仅让不文明之人看不到自己的丑行,不知羞耻,而且还会因未受过多惩罚而不知悔改,这不利于文明的建设。其次,出现“审丑疲劳”,对丑行“适应”,会混淆美丑,极易出现群体性精神颓废,这更不利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孟子曾这样说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并将此定为人之四体,即做人之根本准则。“审丑疲劳”心态既无是非之心,也无羞恶之心,实不可取。

  文明是百家之愿,文明社会的建设也是众望所归。一个文明的社会不仅能让人民在和谐安定的生活中获得幸福与快乐,同时还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保障。所以文明是大事,文明也无小事。在文明创建的过程中,没有人是局外人。文明不可“坐享”,也非一日之功所能成。文明社会需要在与诸多不文明的斗争中才能得以实现,而且这种斗争还是长期的。要斗争就得勇敢作为,敢于与一切丑恶作斗争,哪怕是牺牲自己,所以文明路上要杜绝“审丑疲劳”心态的出现。只有人人都以主人公的角色主动切入文明创建之中,大胆的惩恶扬善,坚守正义与道德,文明社会才能真正迎来一片百花齐放的春天。(吴新德)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