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接受美学分析
摘要:近些年来,作为舶来品的真人秀节目充斥中国电视荧屏,但由于文化差异、受众审美视野不同,需要在原生模式上进行本土化改造。《极速前进》凭借其“重竞技,轻娱乐“以及优质的本土化创作,成为2014年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一匹黑马。笔者以《极速前进》为例,以接受美学和传播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模式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电视真人秀在本土化过程中的内容创新与受众分析。
关键词:受众;接受美学;真人秀;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8-0119-03
一、接受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政治的瞬息万变、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那些遵循文本“独立性”以及形式主义的文学理论已经无力回答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效果等问题。文学审美研究理路也沿着“作者——文本——读者”逐次转移,最终将文学理论的思维重点转移到了对文学的接受与影响上[1]。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姚斯、伊瑟尔为代表的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他们以读者为中心,将文学研究的重点聚焦在读者接受,认为文学文本自身不能生产意义,意义的具象化需要靠读者的阅读,需要靠读者与文本的互动。姚斯和伊瑟尔分别代表了该理论的两个研究方向——“接受研究”和“效应研究”。“接受研究”认为读者会对文本预设期待视野,期待视野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反应,读者通过与文本的互动会实现、更正、消灭这种期待视野。其主要研究文本被不同时期的读者所接受和产生影响的历史。“效应研究”关注读者与文本的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实现文本潜在意义的具象化。它将“文本——读者”视为一个整体,文本作为“接受前提”可以发挥效应,调动和启发读者。
二、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模式(2013~2016)
2013~2016年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整体发展模式呈现出“引进+本土化”和“市场化取向”两个主要特点。
首先,纵观四年间,席卷中国大陆电视荧屏的各类真人秀,无论是2013年最先火爆的亲子类真人秀(如: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还是之后的歌唱竞技类真人秀(如:湖南卫视《我是歌手》),亦或近两年迅速蹿红的户外竞技真人秀(如:深圳卫视《极速前进》、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虽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收视纪录,成为中国电视综艺的现象级节目,但几乎都采用了“引进+本土化”模式,却非原创,另外一些虽未明确购买引进版权,也都是照搬照抄,却无创新。
其次,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浪潮下,电视媒体组织为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塑造市场主体,从而“分期分批推行了公司制改革,实行以资产为纽带的改组联合,走企业化、集团化的道路”[2]。电视台的改革不仅涉及到既有的公益性事业部分,还包括要大力推进产业发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电视台内部建立起竞争、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也在电视媒体组织之间形成竞争格局。在市场经济下,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争取更多广告商,不仅需要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收视需求,而且要推陈出新,制作播出新颖刺激的节目,以满足现代人求新求变的心理。
以《极速前进》为例,在韩式亲子类节目审美疲劳的情况下,深圳卫视购买引进了坐拥10座艾美奖的美国CBS王牌真人秀《The Amazing Race》,推出了最原汁原味的户外竞技真人秀《极速前进》,虽然以紧张刺激的户外竞技为卖点,成功吸引了电视观众的眼球,收视率飙升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个平台竞争力,但终究未走出“购买引进”这个怪圈。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受众接受习惯不同,这类舶来品始终面临着水土不服,需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情况。
三、接受美学视野下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容制作
接受美学作为一门以现象学和哲学解释学为理论基础,以人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学科体系。它认为,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是两个不能等同的概念,文学文本具有未定性,是一个不能独立生产意义的未完成的结构图式。意义的实现需要靠读者的感觉和经验将文本中的“空白”填补起来,才能使文本的未定性得以确立,才能使意义具象化,最终达到文学作品的实现。电视真人秀节目作为文本的一种存在形式,节目意义的实现是以收视者在观看过程中与节目内容本身的互动为依托,“受众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媒介文本进行解读,从中建构意义,获取愉悦”[3]。若想实现节目内容的预设意义,在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就要注重收视者的“期待视野”。如同姚斯所说,“期待视野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和先在结构”[4],那么在这种“引进+本土化”的模式下,对原版节目内容的修正和调整就应该注重“因地制宜”,实现本土化。
美国原版节目《The Amazing Race》为普通素人为争取丰厚奖金的竞速真人秀,竞技性远远大于综艺性。深圳卫视不仅购买了版权,而且大胆地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创新,结合中国国情和收视现状,启用全明星阵容,降低竞技性,提升综艺性,最大化满足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收视群体的期待视野。
(一)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彰显
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主张“以个人为中心”,重视个人权力。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强烈,认为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取决于自身的能力,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这种文化熏陶下,CBS原版节目呈现出异常激烈刺激的竞技氛围,选手为争夺巨额奖金不顾一切。西方重“利”,强调个人权力为基准,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标,中国重“义”重“情”,讲究“和”。拉扎斯菲尔德在其“选择性接触假说”指出,受众在面对大众宣传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全盘接收,而是倾向于选择接触与自己既有立场接近或一致的内容。中国收视群体在五千年传统文化熏陶下,更愿意接触那些符合中国人价值观的电视文本。
《极速前进》削弱竞技性,着重凸显“德为先,和为贵”的相处之道。在原版节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复活”环节。从体力和赛制上来说,该环节对其他队伍都是不公平的,但是面对复活的“90后”组合,其他队伍给予包容和认可,看到了年轻选手从“轻言放弃”到“迎难而上”的成长。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和谐”、“包容”与“重情重义”。将古板枯燥的文化精髓融入到竞技比赛中,用电视媒体特有的形式,吸引住了受众。
(二)受众猎奇心理的满足
明星一直是以“女神”、“男神”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好似“不食人间烟火”。而真人秀,利用特定的环境,让明星得以展示自己真实的生活化的一面,实现明星平民化,从而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满足其“期待视野”。
《极速前进》中有“古惑仔”陈小春和郑伊健,节目中他们相互鼓励,遇事平和宽容,认真坚持的完成任务,让观众“大跌眼镜”;有“古装男神”钟汉良,节目中面对舞蹈学习中茫然无措的妹妹,他也会急躁,也会态度强硬的施予压力,让观众“刮目相看”。真人秀去除了明星的华丽光环,变得和普通人一样,他们的真实反映,不仅实现了明星平民化,把明星与大众放在一个平面,更加深化了普通大众对节目情感价值传达的认同,从而实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
(三)情感表达的细腻化处理
作为传承了传统文化重“情”重“义”的中国人,期望从文本中获得与自身经验相似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极速前进》为了深入传达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毫不吝惜情感表达的特写镜头。例如,第一季最后一期,李安琪在高空速降任务中难以克服心理障碍徘徊不前时,节目组交叉剪辑,并分屏播放李小鹏、李安琪夫妇在面对困难时的神情变化,直接地将夫妻间相互扶持的感情传达给观众,满足了大众所普遍期待的完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