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燕:社主石、江山石、社稷坛及其他
一,明代府州县大都有社稷坛,形制不同
明代府州县大都有社稷坛,形制不同。
明朝实行两京制,南北两京各设有一套中央机构,在南、北两京畿辅设置府州县等行政机构。其中,北京畿辅有顺天府、永平府、保定府、河间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延庆州(注: (明)邓球. 皇明泳化类编. 卷 81. 都邑卷:“庆源州,编户二,十六里,...”)、保安州等 8 府、2 直隶州、17 属州、116 县,称北直隶(注: 今河北省大部、北京市、天津市、河南省及山东部分地区)。“顺天府在辇毂之下,与内诸司相颉颃,不以直隶称”[注: (明)邓球. 皇明泳化类编. 卷 81. 都邑卷:“疆理北畿之地,而置府曰保定,曰河间,曰真定,曰顺德,曰广平,曰大名,曰永平;州曰庆源,曰保安,俱称直隶,不辖顺天府也。”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编.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据明隆庆刻本影印). 卷50.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868;另,孙承泽. 天府广记. 卷 2. 府县治.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而称之为京府。
因此,明代的京师不仅指北京城,也是对京畿地区的称谓。
二,考古发现西周“社主石”
201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选择凤雏建筑基址周邻区域约100万平方米范围进行了大规模勘探,发现了西周时期单体建筑,并在此回字形建筑的院落中发掘出一处社稷遗存,其残存的亚字形社主石基座超过1.68米。
中国历史传统中,“社”“稷”分别代表的是土地神和丰收神。这也是考古历史上首次发现西周社稷建筑遗存。
三,“中山公园”的社稷坛“社主石”已丢失
社稷坛上的五色土在明弘治五年以前为2寸4分,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时,明孝宗朱祐樘将其改为1寸,后皆尊此制。每年春秋仲月戊日,皇帝都要亲自到社稷坛祭祀社神和稷神,祭祀前要由顺天府负责更换新土,新土由全国各地纳贡交来,象征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坛台中央立“社主石”,亦称“江山石”,社主高三尺五寸,上锐处中高四寸二分,下方一尺五寸五分。
自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明清两代皇帝在这里共举行过1300余次祭祀活动。
祭祀社神和稷神的祭祀仪式,包括迎神、升坛、上祭品、奏乐、献舞、上香、跪拜、读圭、出圭、送神等,一套繁琐的礼仪大约需要二三个时辰。若赶上天气不好或刮风下雨,祭祀仪式便改在坛北的拜殿中举行。
北京社稷坛迄今已经历了近600年的岁月沧桑。在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前,这里一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社(土地神)稷(五谷之神)、祈祷丰年的场所。清帝退位后,社稷坛闲置疏于管理,1913年民国政府接管社稷坛并对其进行大面积的整修,“文化大革命”时,北京社稷坛“五色土”全部改为黄土种植棉花,又一度改为水泥广场。原来的“社主石”是高出地面的,现已丢失。
(图为:广东“社主石”)
全国的社稷坛虽然形制不同,但,社稷坛“社主石”尚有不少,建议全国征集,用“赝品”似有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