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其他国家怎么防
【环球时报驻韩国、巴西、美国、德国特派特约记者 陈尚文 王海林 孙卫赤 青木】因诈骗电话被骗走大学费用9900元,山东女孩徐玉玉伤心欲绝而离开人世,8月份发生的这场悲剧在国内引发强烈震动——电信诈骗不仅让人破财,甚至还“要命”。防电信诈骗看上去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在北京,你一推开各银行的自动柜员机所在房间的玻璃门,就会听到北京市警方“不要给陌生人汇款”的警告。令人无奈的是,遭受电信诈骗的受害者还在不断出现,6日,网上又传出一名在吉林就读大学的学生被骗光5000元学费后失联的消息。本报驻外记者调查发现,电信诈骗已是一种“全球病”,各国骗术不同,政府等各界的应对措施也各不相同。它们有哪些方法可为中国借鉴?
韩国:“延迟提款制” 冻结30分钟
“请注意电信诈骗!”6日傍晚,《环球时报》驻首尔记者收到来自手机通信公司这样一条短信:“以贷款手续费或上调信用等级为由要求汇款,或声称若想获得贷款可低息借贷,这样的电话是诈骗!”今年以来,韩国的电信诈骗手法正从假冒司法等相关机构的“冒充型”迅速向所谓的“贷款型”转变。
韩媒近日披露了一个典型案例。40岁女性A某7月收到短信:“可低息以贷还贷1500万元,某某融资。”她那时正从另一家贷款公司借贷,苦于无法负担利息。于是她拨打了发信息的电话,对方说,借贷的前提是先汇出260万韩元(200韩元约合1元人民币),之后,对方又以“保证金”“登记费”等名目让A最终汇出共587万韩元。
韩国警察厅有关电信诈骗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冒充型”诈骗数量大幅减少,而“贷款型”案件增幅高达80%。在釜山地区,今年截至7月发生的“贷款型”电信诈骗共478件,较去年同期增加100多件。而冒充式诈骗数量为95件,较去年同期的339件减少超过70%。
韩国警方表示,“贷款型”电信诈骗的具体手法是,以银行、储蓄银行、融资企业、贷款企业的名义,通过电话短信介绍贷款产品,利用信用调整费、保证金、中介手续、先付利息等各种名目要求受害者汇款。此类诈骗案件多以生计困难的低信用者为目标,“低利率、手续简化的贷款”对他们来说极具诱惑,加上受骗金额往往不是很大,很多人不向有关部门举报,因此给了“贷款型”诈骗犯很大的作案空间。
为应对这种情况,韩国警方正通过视频、传单等多种方式,加大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宣传活动。韩国警察厅还将今年7月至8月定为“预防电话金融诈骗集中宣传期”。
“电信诈骗!这样的电话100%是诈骗。”韩国警察厅在宣传海报上这样写道,具体的情况不仅包括“会给你低息贷款,但请先付利息”等“贷款型”案件,还有“请点击网站输入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已泄露,安全起见请通过银行账户汇款”等。韩国金融监督院于8月25日推出“预防电信诈骗10戒律”宣传材料,并通过与韩国放送通信委员会合作,在8月31日向韩国民众发送了“预防电信诈骗”短信。不过有专家表示,除了加强宣传工作,韩国警方应该重视一线调查人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制定“治本之策”。
除了警方,韩国金融界为应对电信诈骗案频发也进行了政策调整。去年9月,韩国银行将“延迟提款制”的金额限度从300万韩元降低到100万韩元,即收到100万韩元以上银行转账后,若想将钱从自动提款机里取出来,需要等待30分钟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