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为何旅游业这么差?其他呢?
A:五一想去哪儿旅游?
B:韩国。
A:还有呢?
C:日本。
D:泰国。
A:香港呢?
B、C、D:不考虑。
五一前,曾和一堆朋友和同事讨论去哪儿玩。结果,曾经的购物天堂中国香港,竟然没人考虑。
也难怪,如果将中国香港地区、日本、韩国和泰国比喻为4家“公司”的话,那么,“香港”现在是负面缠身的一家“公司”,且在面对危机公关时,显得那么无力——除了口头说说,实际行动似乎真的有限。韩国也遭遇过“诚信门”(对中国游客卖得产品价格更高、质量一般),但中国游客还是在朝那边去。
来看看今年五一节的数据。
香港《头条日报》5月2日称,尽管今年五一期间有22万内地客访港,入境人数有所增长,但内地旅行团数目却较去年大跌一半,每天只有160多个团。
报道称,香港尖沙咀及旺角等旅游购物热点人流稀疏,名店外早已不见昔日游客大排长龙等候入店抢购的盛况。不少钟表行、金店等更是闲到令店员“拍苍蝇”,与以往店内人头汹涌、柜台甚至被买空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实际上,去年十一长假、今年过年长假期间,香港旅游业均曝出“盛况不再”的新闻。今年五一节的情况,只是去年的延续之一。
旅游业的下滑,也间接对香港其他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先前,香港迪士尼乐园出现了开园以来的首次业绩严重下滑,原因也是内地游客的大幅减少。
而香港橙新闻报道,美联工商铺行政总裁黄汉成表示,3月尖沙咀铺位空置率达8.4%,属近年新高,铜锣湾铺位空置率约6.7%,而旺角区亦高于6%,传统游客区铺位空置率有上升的趋势。
黄汉成解释,主要由于香港零售市道转差,自由行旅客减少所致,特别是高档奢侈品,如珠宝、钟表的零售市况持续恶化,出现“条条街都有短租铺”异象。市况好的情况下,业主不会喜欢短租,而商家也不会吝啬的选择短租。
据报道,香港零售业和旅游业的萧条,也正席卷其他行业,不少中小企业濒临结业边缘。香港生产力促进局4月27日公布的2016年第二季“渣打香港中小企业领先营商指数”显示,中小企业对前景展望看淡,近两成的受访企业更表示,如果经济持续低迷,或于一年内结业。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香港旅游业如此受伤?
有香港媒体5月2日称,香港旅游业陷入低潮的根本原因,是一些极端“本土派”不定期搞出“驱蝗”“反水货”恶行,肆意谩骂侮辱内地客,甚至是暴力恐吓,令许多内地游客观感变差,对港望而却步,海外旅客也避而远之。
文章还称,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处,“香港若不能尽快解决恶人赶客问题,任何振兴旅游业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不仅香港经济受损,最终砸的是基层市民的饭碗。对极端排外恶行的沉默就是姑息,沉默要付出代价;社会各界应想法自救,切不可袖手旁观”。
对于这一点,小编还是觉得,在面对危机公关时,香港这家“公司”没做好,或者说,做得不够。说句“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题外话:既然觉得内地游客重要,那还不去“跪舔”么?
除了媒体口中的“根本原因”,还有个因素要注意,即香港汇率因素。相比于欧洲,乃至日本、韩国,香港汇率的优势不再。现在,1港元可兑换0.8361人民币元。也就是说,买同款奢侈品,香港有83折的优惠。但问题是:两、三年前,按汇率看,香港有78折甚至更低的折扣。
所以啊,也难怪香港不再是中国游客的重点出游考虑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国社和人民日报最近也对香港旅游业进行了点评。
人民日报海外版
环顾全球,旅游城市的主要客源均来自邻近地区。香港背靠祖国内地这一巨大腹地和市场,这是它最大的地缘特征,也是最大竞争优势。因此,要摆脱当前“跌跌不休”的困局,香港旅游业者的当务之急是善用背靠内地的优势,找回正在失去的内地市场。
首先,香港不应该再出现针对内地游客的极端言行。其次,旅游业者还要积极采取措施,更加紧密地“拥抱”内地市场。
内地赴港游客人数增多,确实给香港造成出入境口岸压力大、旅游接待能力捉襟见肘、给本地居民生活带来不便等影响,但一味地推出各种“限令”并不是解决问题根本之道,特区政府和旅游业界应积极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制定政策,把“需求管理”改为“供应主导”,增加旅游景点和设施的供应,抓紧提升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承载能力,用更优质的服务水平再度擦亮“旅游城市”“购物天堂”的招牌,再塑“好客之都”的形象。如此,香港旅游业才会迎来转机。
国家好,香港才能好。香港与内地是命运共同体,两地融合发展的趋势不可抗拒也不可能逆转。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工程落成,两地未来将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对香港旅游业来说也是福音。凭借过往的深厚积淀和国家的支持,香港旅游业还有更大的潜力可挖。只要多一份理解、多一点包容,发挥好“一国两制”的优势,发挥好“超级联系人”的作用,香港旅游业自然就能复苏。
新华社
当前旅游业数据的惨淡,对于香港旅游业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个转变思路的契机。是要重走“冲高数量”的老路,还是通过开发、推介高品质的精品游、深度游,提高每个游客在港消费的“含金量”,是值得香港旅游业者深思的问题。
专家指出,香港别具特色的郊野公园和离岛,就是发展精品游、深度游可以大作文章的地方。它们虽已被当地居民广泛知晓,但对许多游客来说,仍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
专家认为,对于香港来说,在抓紧旅游业多元深度发展同时,还应立即停止非理性“赶客”行为,积极推广好客之道,用更优质的服务水平再塑“好客之都”的形象。
面对日益变化的旅游市场,香港旅游业界也在及时跟进思考这些变化,并调整市场策略。通过深度“个人游”来实现对香港的新发现,正是不少业者的尝试。相信随着连接香港和内地的交通网络于未来数年更趋完善,更多契合当前市场需求的“升级版”旅游产品推出,以及“好客之都”形象重建,“香港旅游”这块金字招牌将会重新闪亮。
重塑“好客之都”的形象,无疑是当前香港的当务之急。
当然咯,香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不好。比如,香港保险,还是吸引了很多内地投资人在购买——谁让香港保险给人的感觉实诚、收益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