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军队上下有感情需要时才能赴汤蹈火同生共死

  读《资治通鉴》,唐朝河西节度使杨志烈的一番话,着实令人心寒。当抵抗叛军的河西军伤亡过半回到凉州时,杨志烈说:“此行有安京室之功,卒死何伤!”

  “死些士卒算得了什么!”这种蔑视战士生命的话,深深刺伤了部队的心,引起士卒的强烈反感。不久,吐蕃军队兵临城下,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士卒不愿意再去杀敌。杨志烈不得不放弃凉州,只身出逃,最终落得个“被劫杀”的下场。

  士兵是军队战斗力的基础,是钢铁长城的墙基。不论哪一个时代、哪一支军队,不论谋略多高明、武器多先进,如果不尊重士兵、不爱护士兵,甭说克敌制胜、固国守边,就是“攥在手里”也是很难的。

  姜太公与武王有过一番对话。姜太公说,将军与士兵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怨。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事实上,士兵并非“好死乐伤”,只因为生命得到爱护、人格得到尊重,才会奋勇争先、不惧生死。因爱而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样的军队也是不可战胜的。

  爱兵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在抗大七分校讲话中指出:“官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要像朋友、同志、兄弟一样地对待战士……你们对战士好,战士一定会以很好的态度对待你们,这样的队伍,是什么敌人也打不散的。”这番话在我军经历的战火硝烟中,已得到充分证明。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长征,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渡河川、破封锁。从瑞金出发,平均每行军1公里,就有4名红军战士牺牲;每12人中,大约只有1人到达陕北。在极度艰难困苦、极度危险残酷的环境下,红军战士之所以能“跟着走”,除了信仰的力量,还有爱兵的能量。

  长征途中,朱德的马背上总会挂好几双草鞋,碰到没有鞋穿的战士,他便叫警卫员从马背上取下一双给战士换上。彭德怀把骡子让给战士骑,当战士们陷入饥饿时,他忍痛杀掉骡子给大家充饥。贺龙在雪地为救一名冻僵的战士,解开衣扣将其搂在怀中,抓一把雪塞进嘴里,融化了含热了,再一滴一滴喂给战士……正因为队伍中有着浓浓的爱兵氛围,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决不掉队”。

  爱兵是具体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革命战争年代讲爱兵,除了要关心战士的思想、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本领。如今,战士大多是网络一代、拇指一族,面对敌人无时无刻不在互联网上抢人心、妄图在精神上打散队伍的企图,我们必须用好爱兵这个“传家宝”,做到理念创新、内容更新、方法革新。

  现在有一种现象:一些单位官兵说不到一起、玩不到一起、干不到一起,干部不打不骂也不爱、战士不顶不撞也不听。没有情感交流就没有生死相依,就会出现官离兵、兵离官的危险。军队是要打仗的,如果上上下下都没有感情,怎么可能在需要时赴汤蹈火、同生共死?

  爱兵是检验干部对党是否忠诚、对军队是否热爱的一面明镜。难以想象,一个不关心战士冷暖的人,会带出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队伍;一个信奉庸俗关系学的人,会具有磁铁一般的人格魅力;一个不掏心窝子给战士的人,能带领部队赢得胜利。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拿出父母心兄长情,关心战士成长进步和安危冷暖,吃苦受累挺在前、困难时刻站在前、危险关头冲在前,我们的队伍就永远打不散、永远向太阳。(郭玉锁)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