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做好监督“麻辣烫”这道“民心菜”
成都市纪委监委联合成都电视台推出《监督“麻辣烫”》特别栏目,曝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促使党员干部持续改进作风。图为节目对村民反映的村务公开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进行跟踪报道。(1月22日 中国纪检监察网)
近日,四川省成都电视台《监督“麻辣烫”》一档栏目,百姓好评如潮,纷纷点赞。在节目现场,党员干部们要面对的,不是一次和风细雨的访谈,而是一场辛辣尖锐的提问。“麻辣”的锐度,让批评直言不讳,让监督无处不在,让敷衍塞责的干部无处遁形。
“我是个残疾人,买了辆三轮车,以前残联每年都要补贴我365元钱,如今已经有五年没有收到这个钱了,是不是残联取消了?”“综合文化活动室是这样的状况,您清楚吗?”……面对轮番提问,干部当场高度紧张、大汗淋漓。无论是残疾证补贴发放不到位还是办理证照遭遇“踢皮球”,监督“麻辣烫”现场一直是“辣”味十足,节目曝光的民生问题也是各式各样,矛头直指党员干部责任意识缺失的共同病症。
监督“麻辣烫”栏目始终坚持不彩排、不预演、不通气,真刀真枪、揭短亮丑、辣味十足,通过主持人犀利发问、网民尖锐质问、观众现场辣问,力求问清问题根源、问出责任所在,更是一道直抵人心的“民心菜”。监督“麻辣烫”既是一次廉政“体检”,更是一场特殊的履行主体责任“大考”。面对现场"考问",晒出不少“干货”。“阳光问廉”不是找茬,而是一种特殊的咬耳扯袖。
监督,解决问题才叫真给力。问廉,必须有“治”的下文。现场质询流汗之后,更需及时反思,清理汗渍。如果现场头脑发热,而会后却无动于衷,不付诸行动进行整改,那么只会是百般遮掩问题,背离红脸出汗的初衷。因而,领导干部还得将问题梳理,逐一对照解决,如此才能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从监督“麻辣烫”节目的效应来看,监督执纪惟有动真碰硬,才能真正发挥出“利剑”作用,激浊扬清、扫除作风积弊才能看到明显的变化、取得实在成果。只有监督有“辣味”,工作有“汗味”,百姓才能尝到“甜味”。做好监督“麻辣烫”这道“民心菜”,为群众解忧,让百姓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