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内蒙古:区块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守护边疆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电(记者刘懿德、张丽娜)在地处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公安机关近年来立足边区、牧区、农区、林区、城区实际情况,加快建设区块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消除了平安盲区,有效维护了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全区社会治安呈现良好态势。

  “围绕区域多样的特点,内蒙古坚持因地制宜、因情施策,逐步建立起了互相支撑的区块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厅长马明说。

  在总面积位居全国首位的36万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内,内蒙古全面推行军警民“联管、联防”,打造了一批“蒙古包哨所”、“边境堡垒户”,建立了771个各类联防群众组织、配备联防队员4116人。

  因地制宜的联防固边措施为内蒙古边境地区构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2012年以来,内蒙古在边境地区共排查可疑人员1636人、查获涉嫌偷渡人员133人。

  “30公里做邻居,100公里串串门”,这是内蒙古大部分牧区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地区,传统报警系统在遇到警情时,转接繁琐、难以精准定位等弊端逐渐凸显,导致公安边防民警很难在最短时间内赶到事发地点。

  针对这一问题,内蒙古研发推广了“警牧通”系统。家住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嘎达布其镇的牧民斯日古楞是最早使用“警牧通”的牧民之一。2012年冬季的一天,正在放牧的斯日古楞发现一名陌生男子骑摩托车经过自家草场,而且这名男子身染血迹。见此情况,他立即按下随身携带的“警牧通”报警按钮。仅5分钟后,接警的公安边防民警就调动联防车成功将这名可疑人员控制。亲眼目睹整个过程的斯日古楞惊讶地说:“真没想到‘警牧通’这么厉害!”

  目前,“警牧通”系统经过多次升级改造,已经能够通过牧民的手机客户端实现一键报警、图像传输、GPS定位等功能。

  在牧区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过程中,除了保障平安,各级公安民警身上还肩负着维护民族团结的重任。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的民警宝音德力格尔负责的辖区有1672平方公里之大。十几年来,他骑着摩托车穿行在蓝天白云之下的辖区,服务牧民群众、调处社会纠纷,实现辖区连续17年可防性案件“零发生”、矛盾纠纷“零上交”,被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为“赛因察戈答”(蒙古语“好警察”)。

  正是一个个像宝音德力格尔这样默默无闻的民警,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勤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2012年以来,全区刑事案件、八类主要案件、多发性侵财案件、治安案件明显减少,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实现“双提升”。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