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综艺赋予传统文化新活力
《国家宝藏》还原金庸《天龙八部》中的场景
近年来,一批优秀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为我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诸多“美味”的精神食粮。作为一种有别于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新兴综艺节目类型,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在精致且创新的视听艺术包装下,使传统文化之美得以展现,传统文化得到更多关注并焕发出新的生机。
◆当综艺碰撞传统文化
春节是我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就在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这样一档传播传统文化的节目再次取得了亮眼的收视成绩与社会反响。这一季《中国诗词大会》决赛收视数据和如火如荼的比赛气氛相得益彰,收视率峰值达到2.21%,收视份额峰值8.11%,摘得当日综艺节目CSM全国网、城市网的双网收视冠军,更带动CCTV-1双网收视份额冲破5%。观众用实际行动证明,这档比拼与赏析诗词知识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虽然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却依然为大家深深喜爱。
《中国诗词大会》只是这些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优秀代表,同样优秀且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还有很多。同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国家宝藏》也是这样的优秀代表,在2018年底时推出的《国家宝藏》第二季,同样延续了第一季的品质与口碑,并成为了广电总局评选出的2018年第四季度15个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之一。获得此次评优的节目里还有《上新了,故宫》,这档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联合出品的文化综艺节目,让更多想了解而不能身临其境的人一起找回传统文化的真实。除此之外,《如果国宝会说话》《经典咏流传》《中华文明之美》等传统文化类节目弘扬传统文化的效果都令人欣喜。
其实,传统文化并不沉闷,更不会曲高和寡,传播传统文化也可以很有趣。那么多以传播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艺节目都取得了傲人的收视成绩与积极的社会影响,便是最好的证明。越来越多的文化综艺节目探索出了平衡好“文化”与“娱乐”的方法,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挖掘与呈现出来,成为了一个个成功的文化产品案例。这些案例启示我们,以传播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可以拥有比纯娱乐的综艺节目更广泛的影响力、更持久的生命力。
◆新综艺传承传统文化关键在创新
在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成长起来之前,国内的综艺节目已经走过了一条从模仿到原创的道路,因此,国内的电视行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进行节目创新的基础。
传统需要坚守,艺术则要在创新中长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中国民歌大会》等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对传统艺术的创新演绎是突出的“亮点”,也是节目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道。
“传承”是对中华文明的基本态度,诗词、民歌、戏曲等都能通过其特有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和民族精神,只有“传承”才能保存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薪火相传,代代不息。同时,“创新”是积极主动的“传承”,是自信地展现发展成就的“传承”,只有“创新”才能永葆艺术的“活力”和“生命力”,使之得到更为长久、更为广阔的“传承”。
优秀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将传承与创新进行自然完美的结合,不但表现出中华文明的独特美感,也大胆地释放出民族文化的时代魅力。
◆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自信的一段论述。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如果一个国家慢慢遗忘了自己本土的传统文化,那么这国家就会变得脆弱不堪,一击就倒。
现在,传统文化面临来自全球的各种文化的竞争与挑战,但中国的开放脚步不会因竞争而停止。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要做的,就是让传统文化重新“发声”,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让传统文化优秀的部分重新焕发生机,被人们所永远铭记。
真正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凝结成的生存方式,是一个民族历史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息的血脉和内在肌理。优秀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就是社会所需要的文化载体,这个文化载体将民族的历史文化送达社会各个阶层和角落,又给予传统文化足够的空间继续焕发生机。(本报记者 谭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