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街巷里竟然暗藏了这么多好地方 55处居住建筑见证历史往事
华龙网12月14日16时40分讯(记者 周梦莹)不谈摩天大厦,也不聊亭台水榭,这次我们不妨回归到那些洗尽铅华的山城建筑。今(14)日起,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每周一图”推出《重庆优秀历史建筑地图》系列,分数期专题对我市近日公布的第一批共176处优秀历史建筑制成地图,本期推出“居住建筑篇”,为你讲述重庆55处优秀居住建筑的往日故事和出众特色。
原标题:山城街巷里竟然暗藏了这么多好地方 55处居住建筑见证历史往事
【摘要】 今(14)日起,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每周一图”推出《重庆优秀历史建筑地图》系列,分数期专题对我市近日公布的第一批共176处优秀历史建筑制成地图,本期推出“居住建筑篇”,为你讲述重庆55处优秀居住建筑的往日故事和出众特色。
重庆优秀历史建筑 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供图 华龙网 发 点击小图看大图
华龙网12月14日16时40分讯(记者 周梦莹)不谈摩天大厦,也不聊亭台水榭,这次我们不妨回归到那些洗尽铅华的山城建筑。今(14)日起,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每周一图”推出《重庆优秀历史建筑地图》系列,分数期专题对我市近日公布的第一批共176处优秀历史建筑制成地图,本期推出“居住建筑篇”,为你讲述重庆55处优秀居住建筑的往日故事和出众特色。
部分优秀居住建筑简介:
1、圆庐
位置:渝中区李子坝嘉陵新村190号
建筑特色:建于抗战初期。建筑面积169平方米。抗战陪都风貌建筑。建筑主体平面为两个同心圆,附属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砖木结构,吊层为石砌墙体,屋顶以小青瓦铺装。首层大厅两层通高,高窗采光。建筑造型均匀简洁,为完整圆形,故称“圆庐”。曾为抗战时期孙科先生旧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先生在重庆仅存的几个传世作品之一。
2、下洪学巷40号
位置:渝中区下洪学巷40号
建筑特色:始建于1935年。建筑面积502平方米。开埠建市风貌建筑。平面呈不规则方形,砖木结构,共两层。拱券外廊,外带抹灰线脚,小青瓦歇山式屋顶,有人字老虎窗。室内隔墙为夹壁墙及木板墙,残留部分为雕花门窗及门饰。原为民居,抗战时期曾为军火转运站,后为望龙门房管所,现为望龙门幼儿园。西方建筑形式与重庆的本土建筑形式相结合,为研究简化歇山式屋顶与券廊结合的形式提供了历史见证。
3、水江镇蒿芝湾民宅
位置:南川区水江镇蒿芝湾民宅
建筑特色:建于民国初期。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开埠建市风貌建筑。平面呈“一”字形,分前后两排,砖木结构。三层拱券外廊,柱头仿科林斯柱式采用白菜形装饰题材,绘有花鸟鱼虫之类的水墨画和浅浮雕。歇山式屋顶搭设三个人字老虎窗,檐口以砖作叠涩线脚。楼房正中偏后一处宽阔的楼梯间内木楼梯从底层旋转向上。室内天花板装饰丰富,浮雕式样各异。
将西方的古典柱式衍化成中国传统题材的柱头,是重庆近代居住建筑特色之一,是西方建筑和重庆民居融合变迁的重要见证。
4、龙驹镇向东村谭氏大院
位置:万州区龙驹镇向东村2组
建筑特色:建于1912年。建筑面积6455平方米。传统巴渝风貌建筑。合院式布局,由东、西两个四合院组成。砖木结构,两层,抬梁式与穿斗式梁架,外墙硬山搁檁,悬山式青瓦屋面,山墙面开设圆形石漏窗,墙面彩绘精美。建筑空间结构的布局清晰简洁,是研究巴渝地区清末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实物。
重庆优秀历史建筑
5、杜氏民宅
位置:南岸区南山公园双堰塘
建筑特色:建于民国时期。开埠建市风貌建筑。平面由正方形和正六边形构成,砖木结构,两层。屋顶造型较丰富,立面风格简洁。原为法租界商会总联合会主席杜月笙迁居重庆的住所,现作为南山植物园建设办公室,是重庆地区开埠建市时期中西合璧居住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
6、双江镇金龙村中正室
位置:潼南区双江镇金龙村二社圆坡顶简氏纸厂内
建筑特色:建于1942年。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78.1平方米。抗战陪都风貌建筑。平面呈“凹” 字形,单檐庑殿顶,小青瓦屋面。面阔14.6米,进深12.2米,通高6米。墙体为褚红色砂岩条石上等清安砌成。房前小院坝,台基高0.8米,砌垂带踏步5级。
原为国民党陆军机械化学校重要建筑之一,为蒋介石视察学校而修建的临时官邸。
7、黄桷坪钟家大院
位置:沙坪坝区磁器口黄桷坪1巷17号
建筑特色:建于1890年。传统巴渝风貌建筑。四合院布局,木穿斗结构 ,悬山式屋顶。内部空间由前厅、正厅组成。现为磁器口古镇游览的重要景点之一,是重庆保存最完整的四合院民居之一。
8、大堡村茶元沟某民居
位置:石柱县三益乡大堡村茶元沟组
建筑特色:建于20世纪50年代。占地面积120平方米。传统巴渝风貌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穿斗式结构,二层。巴渝土家族民居典型实物,是研究巴渝传统建筑源流和谱系关系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