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忠骨”疑为川军遗骸官方回应待挖掘确认
(原标题:“沛县忠骨”疑为川军遗骸官方回应待挖掘确认)
新华社南京8月26日新媒体专电(记者赵久龙)近日,多家媒体持续报道“沛县忠骨”,称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杨屯镇杨屯中学地下或埋有抗战川军墓群,引发广泛关注,川军后人亦极为重视。报道称,原杨屯镇“蛮子林”或埋有50多位参加过滕县保卫战的抗战川军遗骨,不少川军后人闻讯而来,与当地政府、民间志愿者共同努力,力图还原历史真相。
对此,新华社记者来到沛县杨屯镇杨屯中学实地探访,目前挖掘工作尚未启动,记者暂未看到墓穴、将士骸骨等。当地多位村民指着校园里致远楼前一片保护起来的草地告诉记者,过去此处为无名将士墓地,当地群众称之为“蛮子林”,意为“南方外地人墓群”。沛县民政局和杨屯镇相关负责人称“待开挖确认后,若属实将商建纪念设施”。
“据我们调查和座谈了解,抗战初期滕县战役后,突围成功的一部分川军将士和伤病员,可能离开滕县,越过微山湖,抵达杨屯一带进行安顿。”杨屯镇政法委员訾立位说,据当地老人回忆,在杨屯短暂歇脚的将士把那些没救过来的伤病员就地埋葬。“后来,在墓地处建了所小学,还特意把墓园留出并围了起来。1960年,原址建成杨屯中学,地上渐无墓园痕迹。”
在当地村民、志愿者李东虎家,记者看到不少关于杨屯“蛮子林”的资料和民间口述史料。如见证人程传修和贾尚成所述“史料”,“杨屯 蛮子林 据说掩埋有抗战先烈,东西两行坟头,总计大约有四五十座,有的坟头上还插有木牌,上面写有阵亡将士姓名、籍贯等。”
訾立位告诉记者,当地一些“沛县往事追踪”民间志愿者研究发现,上世纪80年代,杨屯中学扩建新教学楼,挖地基时挖出人骨,成排排列,约有两排,与当地传统埋骨方式不同。“当时挖出的只是一小部分,据说教学楼后方的水塘旁还有不少遗骨,但我们还不能据此就认定是川军遗骸。”
“目前看,仍无法判定是不是川军遗骸,仍缺乏确凿的证据……9月新学期即将到来,杨屯中学将整体搬迁到新校区,老校址我们会保护起来,竭力配合相关部门展开挖掘、研究工作。”沛县民政局优抚科工作人员马真告诉记者,一旦确定是川军遗骸,会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共商保护措施,或将为牺牲将士建立纪念碑或爱国教育基地。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专家贺云翱教授说,时间、地点和历史背景等考证齐全才可进行判断。“挖掘后,首先根据遗骸、服装、徽章、水壶等实物确认具体时代,再进一步搜寻证据缩小年代范围,结合抗战时川军在徐州活动史实,加之档案文献、口述史料等,并考虑更大的时代背景和徐州近代各战役情况,辅以DNA测定等自然科学手段进行研判。”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李玉教授说,“人证、物证、书证要形成完整证据链并且逻辑自洽才可判断。”
(原标题:“沛县忠骨”疑为川军遗骸 官方回应待挖掘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