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史实见证

订阅收藏沈报17年 见证沈阳历史

  早晨醒来,沏杯热茶,拿起当天的《沈阳日报》,倚着座椅品读,75岁的梁祖兆每天的生活就是这样开始的,与别人不同,他每看完一份报纸从不丢弃或卖掉,而是认真码放整齐,一天不少,一张不缺。这样的习惯已伴随老人17余年,他收藏的报纸加起来足足有600多斤重。日前,记者走进梁祖兆的家藏报屋,在一屋子泛黄的旧报纸堆里感受他与《沈阳日报》的不解情缘。

  17年的存报占了大半间屋子

  初次见到梁祖兆,75岁高龄的他身上透着一股书香气质,用流行词汇形容就是“文艺范”。果然,梁伯一开口便说:“我很喜欢写诗,早些日子还把写的诗歌拿去你们报社投稿了呢。”梁伯与老伴在儿子的新家居住,收藏了十几年的报纸存放在市区的老屋。

  走进他的藏报小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乎顶着房顶码放得像小山一样的报纸。除此以外,十多个大纸箱里满满存放的也都是《沈阳日报》,不到30平方米的空间里存报占据大半个房间。一开始,梁伯看到报纸刊登重要新闻或者精彩文章会剪下来收藏,但时间久了,他发现这样破坏了报纸的完整性,而且查找报纸的名称、日期和版号等也不方便。他转而收藏整张报纸,这样查找资料就方便多了。

  收藏报纸是为了见证沈阳的历史

  梁老在沈阳居住了50多年,目睹着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报纸更像一个忠实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收藏沈阳日报就是收藏沈阳的历史。”梁老说,以前他了解沈阳本地新闻多是从报纸得知,久而久之养成了看报的习惯。

  梁老的老伴只上过三年学,识字不多的她看报纸非常吃力,梁老只要在报纸上看到新鲜的事物都会跟老伴分享,经常会把整段新闻一字一句地念给她听。若是报纸上刊登出好玩的活动或者新开发建设的建筑,例如公园、广场、楼盘等,梁伯还会把老伴带去现场感受一番。

  沈报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

  对于收藏报纸这件事,梁老从一开始就不马虎。每天早上,当天的《沈阳日报》准时送到家门口,拿到报纸,梁老并不急着看,而是先数数今天的版面够不够数。报纸偶尔未及时送达,他一定会打电话给投递员,直到拿到报纸才放心。

  梁老每天雷打不动要花费2个小时来读报,大到国际大事小到“豆腐块”,他无一例外都会仔细阅读,遇到感兴趣的新闻几乎都能背到滚瓜烂熟,若是看到哪个社区的居民又被新诈骗手法给骗了、坐副驾驶上的人不系安全带也要罚款等新闻,老人家准保一个电话就给孩子们打过去,再三叮咛嘱咐。

  如今,梁老经常给正在读小学的孙子念报纸,告诉他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引导他关注社会。孙子知道爷爷爱收藏报纸,从来不在报纸上乱涂乱画。梁老告诉记者,老伴经常教育孙子们要热爱学习,他希望能以身作则,给孙子们树立一个好榜样。

  梁老说,留给子孙的财富不一定是金山银山。他把17年的历史沉淀成600多斤重的纸张,不仅让子孙后代可以对从前的事有迹可循,更希望他们能像爷爷奶奶一样,保持一颗心系社会的赤子心,这将是无形的精神财富。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杜梦雅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