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坡村有面英雄墙 见证村民抗击日寇英勇史(图)
探访古宅
外墙弹痕累累,射击孔保存至今炮楼残垣见证村民抗击日寇英勇史
马坡村有面“英雄墙”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 王建伟 文/图
核心提示
那马坡距离南宁市约50公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归属于邕宁县大同乡那马村(今属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安平村)。当年时局不稳,村里为了安全用泥墙围村,同时在村四角筑起4座高大的炮楼,每座炮楼共四层高约12米,同时村内闸门重重,专人放哨,一旦发现有情况村民就会勇敢拿起武器抗击来犯者。
岁月变迁,曾经防御工事齐备的那马坡,只有通过村口门楼墙上遗留的射击口和村口闸门,还能依稀看出当年战斗的激烈,如今4座炮楼都已被拆除,只留下一处残垣断壁,墙上还留有清晰可见的弹孔,见证着村民当年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峥嵘岁月。
1 鬼子来了
男人们纷纷拿起武器
那马坡有一片民国时期的古民居,尽管村民早已另辟新址建起楼房,但是这些老宅作为祖屋仍在保存着。村民每当有婚丧嫁娶的大事,依然要回祖屋焚香祭拜祖先。11月9日,记者来到那马坡,看到在这些保存完整的古民居中,还存放有不少石磨、水缸等生活用具。村民梁有昌说,如果不是上一辈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这些房屋恐怕早就毁于一旦了。
那马坡村口有一座两层高的建筑,是当年进出村的唯一通道。记者注意到,这座门楼只有下面一层和外墙用的是青砖,二楼内墙则完全是泥坯,面向村内开有多扇大小不一的窗户,而朝外的一面则被完全封死,只开有数个“T”型砖缝。梁有昌说,这是当年建造门楼时特意设计的,分别用于观察和射击。
说起当年的历史,梁有昌禁不住感慨:1939年11月24日,南宁被日军攻占后,沦陷区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日军每到一处,就使用武力派粮抓丁,给他们修筑工事。为了保卫家园,那马坡村民迅速用土坯建起一道半米厚的围墙,将整个村子全部围起来,只留一座门楼出入。然后又在村子四角分别修建炮楼,安排村民昼夜值班观察,一旦发现日军来袭,村里就会立即总动员,男丁自发扛枪上阵,与敌人展开英勇的斗争。
2 顽强抵抗
先后打退敌人6次进攻
1940年中秋节那天,天还没亮,负责放哨的村民梁尚槐发现一队日军前来偷袭,人数约有300名。当时村民大多还在睡梦之中,情况十分危急。梁尚槐立即敲响手里的铜锣,大声呼喊警示。
当时的副村长李国良,紧急挑选枪法好的年轻男子,分组登上炮楼和门楼等制高点,准备迎击鬼子的进攻。另外一些不会打枪的男丁,也纷纷拿起大刀、长矛、铁叉、锄头等武器在门楼下准备,一旦鬼子冲进村子,就与他们展开肉博。
眼见偷袭不成,鬼子只好派出一个中队的兵力强攻,村墙之下枪声、爆炸声顿时响成一片。村民们在炮楼里居高临下,用自制的土枪土炮奋勇还击。战斗从清晨一直打到下午,村民先后击退日军发起的6次进攻,鬼子始终没能踏进那马坡一步。
尽管村民作战勇敢,但对面毕竟是正规军,大家都明白单凭自己的力量坚持不了太久。战斗打响之前,当时的村长刘家仪就悄悄出村,跑到坛洛镇的中国军队驻地求援。
下午3时许,一个连的援军赶到,正在拼死抵抗日军的村民们顿时欢呼起来。
3 设下埋伏
日军中队长被当场击毙
援军的到来,使陷入绝境的村民精神大振。一位连长对战场形式进行分析后,决定将日军引入比较适合打伏击的红坭岑尾(今古么王圹尾)。随后,该连长派出少数兵力,绕到日军身后打枪,吸引敌人的注意力。
日军发现身后突然出现中国军队,立即掉转枪口迎击。然而,中国军队并不与其纠缠,而是边打边退,成功把敌人带入了预设好的埋伏圈。只听一声令下,子弹、手榴弹像雨点一样袭来,打得敌人溃不成军,丢下成片的尸体落荒而逃。
村民后来清理战场时发现,这一仗共击毙日军20多人,其中还有一名中队长。而中国军队方面,负责指挥的那位连长和两名战士壮烈牺牲。
战斗胜利后,时任邕宁县县长的方德华亲自接见了村民代表,还召开了隆重的颁奖大会,并奖励那马村5支步枪,用于组建民团。
那马坡的抗战事迹究竟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为此记者专程查阅了相关史料,最终从《抗战时期的广西民团》中发现,里面记载有“1940年9月17日,日军田中二郎马队40多人遭到南宁西郊民团伏击,机枪、步枪、手榴弹同时开火,全歼了该股日军。”
从作战时间来看,与那马坡村民讲述的时间只相差1天,至于是不是同一场战斗,至今已无从考证。
4 峥嵘岁月
残垣断壁成为历史见证
听村民说,那马坡除了这座两层高的门楼保存完好之外,村外原本还有4座炮楼,如今仅剩1座保留部分残墙断壁,外墙上还能看到累累弹痕,清晰地记录着当年村民自发抗战抵御外辱的峥嵘岁月。
记者随村民找到了这座炮楼遗址,发现墙面已被野生植物覆盖,顶部已经坍塌。炮楼内部有七八平方米大小,是一座方形建筑,村民说之前炮楼共有3层,经常有孩子爬到上面去玩。
正当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村里一对刘氏兄弟从炮楼旁经过,他俩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说,他们小时候就很喜欢去炮楼里玩耍,当时看到外墙上有很多小洞,大人们都说是子弹打的。他俩好奇地伸手去小洞里挖,果真能挖出不少子弹头。
一晃75年过去了,当年的枪炮声和硝烟早已被岁月吹散,但上一辈人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必将在那马坡村民的记忆中代代传承下去。新中国成立后,每年中秋节,那马坡都会组织活动,庆祝村里抗击日军的胜利,同时告诉年轻一代,永远不要忘记历史,更不要忘记祖先是通过浴血奋战,才换来今天和平自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