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军工前沿

国家最高科技奖首次颁给军工专家

昨天上午,设立于新世纪伊始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迎来了第十三届获奖者——王小谟和郑哲敏院士,他们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的第21位和第22位得主。 从2000年开始,我国对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科技工作者颁发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2年度是该奖产生以来的第13个年头,除了2004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空缺及2002年和2006年有一位院士获奖外,其余年份都有两位院士获此殊荣。

记者整理这22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的资料发现,13年来,中国首次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军工装备专家——“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

此外,有16名获奖者年龄在80岁以上,占总获奖人数的73%,大多数院士有海外求学经历。在获奖领域方面,医学、化学、农业及生物学相对较多,这三类共有9位院士入选。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郑哲敏院士

郑哲敏1924年10月出生于山东济南,是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著名力学家。他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至1952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现任所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图为 1993年,郑哲敏参加美国工程科学院年会。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小谟,1938年11月出生于上海金山,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

王小谟历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所长、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是总装备部科技委特邀顾问、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委副主任兼秘书长,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图为 王小谟院士在办公室(2011年5月摄)

年龄

获奖时平均82岁

统计发现,从获奖时的年龄来看,自2000年创立“国家最高科技奖”至今,22位获奖人中,得奖时年龄超过80岁的有16人,70—80岁之间的5人,低于70岁的仅1人。

法晚记者统计22位院士获奖时的年龄,最大的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和2011年获奖的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谢家麟,获奖时都是91岁,最小的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王选,时年64岁。

今年获奖的王小谟院士为74岁,相对还是较为年轻。

而7成多的获奖者集中在80岁以上,22名获奖者获奖时的平均年龄是82岁。

此外,记者还发现,在22位已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院士中,他们获奖的时间与他们从事研究所取得成就的时间差都在10年以上。其中有一半的人数时间差集中在20—30年,有8位院士的时间差在30年以上。

学科

最高奖首授军工专家

记者梳理发现,从13年的奖励情况来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都有涉及。

2012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中国著名雷达专家、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小谟院士。这也是中国首次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军工装备专家。

其中,医学、化学、农业及生物学相对较多,这三类共有9位院士入选。

记者发现,航天、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也是国家近几年发展的重点。这与近几年我国航天科技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不无关系。在航天领域,2003年,航天科学家王永志获得最高科技奖,在2009年,著名航天科技专家孙家栋也获此殊荣,而当年另一位大奖得主谷超豪,也为我国尖端技术特别是航天工程的基础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稀土开发也是近几年国家的重要课题,为我国的稀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徐光宪,于2008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国家最高科技奖也是对能解决国内民生重大问题者的一种奖励。记者发现,有三位农业专家获此殊荣,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小麦之父”李振声。

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工作50多年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水平,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小麦之父”、中科院院士李振声则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

地域

江苏最盛产“最高科技奖”

在22位已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院士中,江苏籍最多,为4名。

其次,出生地比较集中的是辽宁,共有3名院士。

如果以经济区域划分,1/4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出生地为长三角地区。

而这恰恰与我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分布有着惊人的相似:1955—2011年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其中长三角地区最“盛产”两院院士,堪称“院士摇篮”。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连续4年空缺

昨天的颁奖礼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依然空缺,统计发现,这是该奖项自2000年后,13年来第9次出现空缺,也是连续4年空缺。

奖励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等奖评选标准非常严格,专家把关也较严,今年申报的项目中,没有非常突出的,致使一等奖出现空缺。

分析

最高奖授予军工专家

体现国力增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军控研究中心主任滕建群接受采访时表示,军工科技水平代表我国科技水平的最前沿。军工科技一旦成熟就可以迅速被利用到实际应用过程中。

此次国家将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军工装备专家,是国力增强和国防力量不断强大的一个体现,也表现了国家对于国防科技建设的重视。

滕建群还表示,我国国防科技领域有大批的优秀专家和人才。授予军工装备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承认专家在这个领域所作出的贡献,也是对军事专家、人才的鼓励。

新闻背景

我国五大国家科学技术奖

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奖金50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以上奖项每年评审一次。

国家最高科技奖

历年获奖人物 及获奖时年龄

2012年

王小谟 (1938—,国产预警机事业开创者、奠基人) 74岁

郑哲敏 (1924—,应用力学和技术科学的开拓者和领路人) 88岁

2011年

吴良镛 (1922—,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 89岁

谢家麟 (1920—,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 91岁

2010年

师昌绪 (1920—,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 90岁

王振义 (1924—,内科血液学专家) 86岁

2009年

谷超豪 (1926—2012,著名数学家) 83岁

孙家栋 (1929—,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 80岁

2008年

王忠诚 (1925—2012,神经外科专家) 83岁

徐光宪 (1920—,化学家) 88岁

2007年

闵恩泽 (1924—,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83岁

吴征镒 (1916—,著名植物学家) 91岁

2006年

李振声 (1931—,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75岁

2005年

叶笃正 (1916—,世界著名气象学家) 89岁

吴孟超 (1922—,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家) 83岁

2004年空缺

2003年

刘东生 (1917—2008,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 86岁

王永志 (1932—,著名航天技术专家) 71岁

2002年

金怡濂 (1929—,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 73岁

2001年

王选 (1937—2006,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 64岁

黄昆 (1919—2005,著名物理学家) 82岁

2000年

吴文俊 (1919—,世界著名数学家) 81岁

袁隆平 (1930—,杂交水稻之父) 70岁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