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科技”双轮驱动 威海高新区产业与文化“双赢”
当文化遇到科技,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在高区,已发展成为特征鲜明的文化产业。
以文化为基因,以科技为翅膀,经过近些年发展,高区文化产业正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创意为特征的现代模式转变,着力发展动漫制造、服装设计、视觉艺术等文创产业,培育了一批实力强劲、发展迅猛的领军文化企业,也让文化产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一轮消费升级中开辟广阔天地。
光远动漫:叫响“威海品牌”
卡通世界里的汽车小镇,红绿灯、加油中心、洗车店惟妙惟肖,出租车、救护车、救火车、警车等不同车辆穿梭期间,而驾驶人则是小朋友,副驾上是家长,全新的互动系统,声光组合,将驾驶、互动、教育、成就系统、主题场景融为一体……这是光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天津开设的首个“贝逗”儿童主题乐园。
“这是公司利用原创长篇三维动画《贝逗联盟》相关IP形象,打造的室内儿童主题乐园,寓教于乐。”光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席总经理王梓瑜说,自1月份开业以来,短短5个月的时间,就吸引了30多万人次。
以原创IP为核心,光远将动画片《贝逗联盟》与儿童主题乐园同步开发。据王梓瑜介绍,动画片《贝逗联盟》前10集样片已制作完成,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第一系列27集的制作。
“我们同时从动画、图画书两个方向进行商业开发,其中儿童主题乐园内绘本就是动画片《贝逗联盟》的衍生品。”王梓瑜说,光远将围绕原创动画的故事情节、人物进行外延玩具产品的开发,前期以原创人物为主形象制作玩具、玩偶等,后期加大衍生品范围,从儿童关联的文具用品到箱包、衣服等生活用品进行全面的开发。
内容为王,是数字创意产业的主旋律。在积极打造《贝逗联盟》的同时,今年光远文化的另一个“大动作”是漫画作品《海魂》的制作发行。
“《海魂》以甲午海战为题材,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手法展现甲午海战前后的历史画卷,重点展现中国人不屈的战魂,增强民族复兴意识。”王梓瑜说,目前前10话已制作完毕,并与腾讯动漫完成对接,预计年内正式上线,并出版两本纸质出版物。
不仅“做内容”,光远文化还积极“搭平台、定规则”。
由光远文化搭建的山东动漫服务贸易平台已运作一年多,仅去年就对接业务近3000万元。按照计划,今年预计实现业务对接5000万元,2019年将达到8000万元。
“通过平台建设推广,公司掌握全省数字创意产业团队的研发生产能力、团队规模、项目方面等具体情况,并在依托平台实现多项目的接发包后,省内数字创意产业团队对平台产生较强的依附感,形成产业联盟。”王梓瑜表示,今年光远还计划引进国外资源入驻。目前,光远已在韩国和日本成立办事处,积极寻找对接日韩优秀动漫企业,不断壮大动漫产业集群。
作为高区文化企业的龙头,光远文化发展规范、迅速,为区内其他文化企业起到了示范、借鉴作用。“我们依托区内企业和大学等单位,成立了‘威海市动漫研发工程中心’,光远等骨干动漫企业在全市动漫产业中占据领先位置。”高区工委宣传部文化科负责人介绍说,高区将加大对光远等骨干动漫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壮大动漫产业集群。
与艺术对话 讲好“威海故事”
5月1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英法当代艺术展在半岛美术馆拉开帷幕,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欣赏。
自开馆以来,半岛美术馆成功举办了20多场兼具学术性、艺术价值与典藏价值的国家级的高规格展览。随着美术馆吸引大量艺术家入驻创作,半岛艺术空间一边扩建美术馆,一边打造半岛艺术品交易中心。经过三年多的运转,半岛艺术空间成为了我市艺术品及衍生品展示、推广和销售的重要基地。
这边半岛美术馆不断壮大艺术产业链条,那边威海海洋美术馆也在高区开馆,这是全国第一个以海洋油画为主题的美术馆。“到高区看画展”俨然已成为威海一道文化风景。而今年,又一处大型艺术综合体落户高区。
从海洋美术馆向北,艺海国际项目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景象。据负责人张可新介绍,艺海国际是集创意设计、艺术体验和居住生活于一体的艺术综合体。4月底动工土建,预计明年年底完工,后年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在位于高区阮家寺附近的海依达斯丝绵画艺术馆装修工作已步入尾声,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将正式开馆。届时,这里将成为高区又一文化阵地。
记者在500多平的艺术馆看到,馆内展板及灯光布置已结束,数幅精美绝伦的丝绵画等待摆设出来,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体现威海本地特色的海草房、天鹅、老洋房、灯塔等作品。
“我们通过丝绵画,将威海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打造威海高端文化商务礼品以及高端旅游纪念品。”艺术馆负责人宋亮介绍,艺术馆免费对外开放,馆内还设有体验区,市民和游客可随时观赏体验。
高区工委宣传部文化科负责人介绍,艺海国际项目和海依达斯丝绵画艺术馆项目都是今年高区建设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除此之外,高区还有书虫星球阅读中心项目、欧乐坊主题文化街区项目、威高海洋馆项目、高区中影惠影影院等项目。其中,中影惠影影院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创新经营模式 打造“高区新名片”
站上三维测量仪中心,竖立的扫描仪围着转一圈,身高、三围等制衣所需的基本数据便被记录存档,耗时不到两分钟。再来到在一面数字化穿衣镜前,点点屏幕,选择衣服的面料、款式、纽扣、领结……在迪尚集团总部大楼5楼“DCCM——中国服装高级制造迪尚体验中心”,一项服装定制就在这种操作中完成了。
迪尚集团DCCM中心市场部经理吴德霞说,在体验中心,不仅能为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服饰产品和消费体验,还有新科技手段为其“量身定制”。
去年5月,迪尚大厦启动仪式暨“迪尚杯”中国时装设计大赛在高区举行,中国服装设计创新中心、迪尚面料中心、国家纺织面料馆迪尚面料中心、迪尚时装发布中心等全面亮相。借文化之力,引时尚之风,促产业转型发展,迪尚集团让服饰产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服装产业是现代科技与时尚文化融合的产业,高区积极引导金猴、迪尚、联桥等区内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将文化创意融入品牌概念中,从简单的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品牌经营一体化转变。
“科技创新资源密集是高区的优势,结合这一特点,我们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打造特色突出的文化产业品牌。”高区工委宣传部文化科负责人说。眼下,高区《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融合实施意见》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中。
据介绍,高区将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鼓励企业将创意设计融入产品研发、品牌策划、营销推广等环节,提升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同时,制定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认定标准,对文化与科技融合较好的项目、园区和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引导制造业等行业龙头企业将创意设计环节分离,设立独立的创意设计企业,有效调动园区和企业致力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积极性。
“我们还将由宣传、经发、科技、服务业等部门,建立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解决区内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吸引更多的文化科技企业在高区生根发展,实现区内文化产业总量质量双提升。”高区工委宣传部文化科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