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访际头,感受农耕文化
走在村间的小道上,溪流潺潺。回望际头,耳际萦绕着际头村村歌——锦秀际头。去一趟际头,感悟一下农耕文化的韵味,相信你也会被乡愁萦绕。
原标题:造访际头,感受农耕文化
际头村一角
又去了一次屏南县际头村,为那里浓郁的耕读文化所吸引,这已经是我第五次到际头。每次造访,都会有新的认识。
际头村离县城不远,驾车大约十分钟左右。村庄坐落在一条古驿道上,曾是县城通向福安的必经要道,也是大山联结大海的一条通道。站在古驿道上,俯下身子,手触摸着被岁月浸润、不知被多少双脚磨得油光发亮的青石板,看着几座贞节坊孤寂地矗立在古驿道旁,心生丝丝悲凉。
整个村落映衬在蓝天之中,斑驳的土墙被阳光映照得越加金黄,屋檐翘角伸向蓝天,透着向上的气势。溪流穿村而过,红的、白的还有黑白相间的鲤鱼成群在泛游着,悠闲自在。走在村道上,观望每户人家的门檐,家家门檐下悬挂着牌匾,见到最多的是“文魁”“贡拔”一类,充盈农耕文化的气息。
吸引我一次又一次走进际头的,其实是这里的一座农耕文化博物馆。一位退休干部老张,退休后回到了村里,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农耕物品的收集上。老张告诉我,至今馆藏物品已经有近2万件了。
说是农耕博物馆,其实就是几幢农家的院落。行走在这些院落,有关读书的对联牌匾却不少见。“墨香居”“养生谷为宝、继世书留香”“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读着这些牌匾对联,似乎闻到了墨香,知晓了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之间的关系,让我对“耕”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耕读,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读书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这里的每一次物品,似曾相识。各式各样水烟壶,造型各异的铜锁,竹编的斗笠,稻草编的草鞋,制作糕点的各式模具,满墙的竹筷,还有米印模。这米印,是女当家人的象征, 每日量米,都要有当家人在场,打开米缸,看看缸里的印子是否有被动过,量米后,当家人又把米的表面抹平,掏出米印,慎重地盖上,就这样周而复始,一餐一餐、一日一日。
老张非常自豪地从墙上摘下一根大约有二寸长的竹子,让我们猜猜它的作用,猜了好几次,总猜不着。老张说,这是这博物馆中的宝贝,是用来保存种子的。每个竹节都放一类种子,每个竹节都开个小口,用木塞塞上。别小看这根短短的竹子,它充满村民的智慧。每个竹节,都可以放一类种子,在竹节中盖上盖子,可以避鼠,也可以防潮,保证种子质量。
博物馆还有一个大圆木制作成的油榨设备。农耕时代,没有电力,先辈们却发明了如今看来很环保的生产工具。很想再体验一下榨油的情景,可惜受到场地的限制,这台油榨设备没法操作。
徜徉博物馆,这里陈列的各类的票证,糖票、布票、米票……大多见过,但也有的是第一次见。这些票证,承载着一段历史,烙下了只有那个年代才有的印记。
博物馆的物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这些物品,仿佛领着我们穿过时光岁月,去感受农耕文明。这座农耕文化博物馆,它保存着是农耕的历史,农耕文化的文脉。
走在村间的小道上,溪流潺潺。回望际头,耳际萦绕着际头村村歌——锦秀际头。去一趟际头,感悟一下农耕文化的韵味,相信你也会被乡愁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