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市文化带来新气象
山东师范大学天槐话剧社在大戏节上表演话剧《第三只手》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文/图
为推动山东本土话剧的繁荣发展,提升和扩大戏剧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日前,山东省第五届新青年大学生戏剧节(以下简称“大戏节”)决赛在济南开幕,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的10个剧目入围。近年来,大学生戏剧节在各地相继开展并受到社会好评,那么,本届大戏节为学生带来什么?如何更好地扶持高校剧社开展戏剧创作?
参赛热情日益高涨
本届戏剧节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等主办,山东世博演艺股份有限公司等承办,同时由官方戏剧机构、专业戏剧院团以及高等艺术院校的教授组成评委会,并参考网络投票评选获奖剧目。
据了解,大戏节活动创办于2012年。随着活动组织机制的愈发健全,山东各地高校参加大戏节的热情日益高涨。起初主要定位于济南的大戏节,如今参加范围也扩大到全省,甚至部分省外高校剧社也来电咨询参赛。创办至今,参加大戏节的学校从26所增加至50所,每年参赛剧社在100家以上,参赛剧目超过130个。作为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大戏节执行委员会主席、山东世博演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彬对活动初创的情况记忆犹新。“2012年之前,大学生戏剧节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已开展10多年,并不算新鲜事物。”于是,吕彬带领自己的团队于2012年初赴上海学习举办戏剧节的经验。吕彬回忆,首届大戏节设置了大学生戏剧比赛、展演、剧本征集等多个板块,共有山东26所高校的166部作品报名参赛,直接参与人数2000多人。“学生剧团参赛的积极性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但这也恰恰说明了大戏节举办的必要性。”
“举办大戏节的初衷在于挖掘本土戏剧人才、培育观众群体、发酵文化市场。通过近年来的举办情况看,大戏节不仅活跃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也为整个城市的文化发展带来全新气象。”吕彬说。
2013年进入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话剧社伊始,王琨就听说了大戏节。当时,剧社的学长就告诉他,参加大戏节等对外交流活动,是剧社的三大“铁律”之一。如今近3年时间过去,作为剧社负责人的王琨与同学携新创剧目《扁鹊·扁鹊》登上了大戏节的舞台。他说:“活动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其他高校的优秀剧目,也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了话剧界的名家,为各高校剧社在编剧、表演等方面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机会。”
原创剧目越来越多
知名话剧制作人王耀从首届大戏节开始便担任评委。在他看来,走过5年光景的大戏节,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原创剧目越来越多。以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话剧社报送的话剧《扁鹊·扁鹊》为例。该剧通过讲述以扁鹊为代表的“医”与巫医势力的斗争,向人们阐述大医之道的来之不易,歌颂中医的开拓精神。“剧社有每年创排一部剧目的传统。作为中医药院校,我们有责任去挖掘、宣传传统中医文化,这也是创排《扁鹊·扁鹊》的初衷。”王琨告诉记者,目前剧社最缺少的就是关注和扶持。“希望有更多平台供我们展示,更多专业力量给予我们指导。”
除结合学校教学特色,一些高校的剧社在创排剧目时有意识地探索比较前卫、贴近现实生活的题材。在第五届大戏节决赛的首场演出中,山东师范大学天槐话剧社演出的《第三只手》收获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剧情围绕一对大学生情侣展开,他们因为一个出国发展的机会产生了矛盾,随后牵扯出一系列的爱恨情仇,随着故事的推进,女主角被杀害,追凶无果,15年后真相才浮出水面。有专家评价,该剧情节新颖独特、跌宕起伏、悬疑不断、环环相扣。连贯完整的剧情完美地剖析了人物的性格与内心的欲望,每一个角色的闪光点与阴暗面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改编到原创,参加大戏节的剧目经过5年的探索、成长,逐渐从“山寨”走上了“自主研发”之路。随着大戏节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主办方也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扶持这些高校剧社。吕彬介绍,与往年不同,第五届大戏节将对所有参加海选的剧社提供扶持资金,用于高校剧社剧目排练、制作和演出。此外,大戏节将从参赛选手中选拔热爱戏剧表演的青年人才,进行专业培训。
引导学生与专业表演团体接触
每年3月至5月,是王耀最忙碌的时候。这段时间,大戏节进行报名和初赛,很多院校的学生期待他去现场观看并指导。本届大戏节自今年3月启动,累计吸引山东省50所高校的125家剧社报名,171个剧目参加海选。王耀说,在奔波之余,他更多的是被学生们的热情所感动。“虽然各个高校话剧社之间水平差别很大,但同学们对话剧的热爱、执著值得专业人员学习。”
记者走访山东部分高校发现,尽管社会上的戏剧生态发展并不理想,但高校内的戏剧社团无论从数量还是人数上,都呈逐年增加趋势。如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话剧社,至今已成立13年,会员近300人,并且几乎每天都坚持排练;济南大学青笋剧社,成立于1999年,吸纳学生400多人。
同时,高校剧社中,编剧、导演、演员等都由学生担任。参与大戏节的学生中,九成以上为非艺术相关专业的学生。这些“非专业人士”的戏剧知识除来自上一届成员的传授,更多是靠学生自学及团队的共同摸索。剧社也会举办相关活动,邀请专业老师对演员进行专业知识的普及。
王耀说,目前多数高校剧社的创演热情很高,但在编剧、表演等方面不能与专业团队相比。2012年举办首届大戏节以来,主办方一直通过“戏剧工作坊”等方式对高校剧社学生进行培训。“如果学生有需要,我们一般也会到学校去进行剧本创作、演员表演等方面的指导。”王耀介绍,近几年一些高校已陆续开始接触专业文艺院团,通过合作在校内建立“艺术团实践基地”的方式,引导学生与专业表演团体更多地接触。也有专家表示,建议相关部门在政策、场地、资金等方面多支持小剧场演出,给予高校戏剧社一些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