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龍河村鄉村振興探索和實踐
長沙縣果園鎮潯龍河村位於長沙縣中部,全村總面積14.7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2586畝,轄2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689人,黨員182人。潯龍河村交通便利,黃興大道北延線穿境而過,車程至長沙縣城星沙15分鐘,至黃花國際機場、長沙市區、長沙高鐵站均在30分鐘車程以內。村內潯龍河、金井河、麻林河交織環繞,生態環境優美。田漢文化、潯龍河文化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近幾年來,潯龍河村以黨建為統領,以“黨建+經濟”“黨建+文化”“黨建+治理”為抓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工程,實現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發展目標。
二、主要做法
(一)山村變成產業園 推動產業興旺
潯龍河村以通過土地創新改革、政策資源聚合,讓工商資本扎穩了腳跟。廣州棕櫚園林、湖南潯龍河投資控股、綠地集團、星光集團、國家大劇院等國有、民營企業紛至沓來,形成了生態產業為基礎,文化產業為靈魂,教育產業為核心,旅游產業為抓手,宜居產業為配套產業格局。
生態產業是基礎。成立湖南潯龍河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基本農田種植優質稻、綠色蔬菜,在旱土、坡地等一般農田種植花卉苗木、水果等。目前已種植優質水稻580畝、綠色蔬菜620畝、花卉苗木600畝。投資近4000萬元建設了加工廠,整合周邊優質農產品資源進行加工。同時,公司還完善了綠色農產品標准體系,搭建了網上銷售平台,結合全省“農改超”項目建設銷售渠道,打造潯龍河農產品。
2、文化產業是靈魂。縣委、縣政府投資建設的田漢戲劇藝術文化園與潯龍河無縫對接,提升了潯龍河的文化內涵。綠地集團、星光集團、國家大劇院已確定將在潯龍河聯手打造田漢戲劇小鎮,海灣智庫與中科招商擬投資建設國歌中華魂大型文旅項目。與湖南廣電集團合作,建設金鷹卡通頻道線下節目基地,麥咭音樂節、麥咭夢工廠、麥咭游樂場人氣火爆。同時,小鎮深耕本土文化,創作長篇小說《潯龍河傳奇》、拍攝《潯龍河》電視劇、撰寫了潯龍河村志》、創作《攔花轎》等系列文化節目。開發建設湖南特色美食、老藝術、老手藝商業街區,成為展示湖湘文化的重要窗口。
3、教育產業是核心。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將教育作為核心產業,打造全國唯一的綜合性研學教育基地。引進國內一流的優質教育資源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學校,建設從幼兒園到中學的基礎教育示范學校。在湖南省軍區支持下建設青少年國防素質教育營地,目前已經成為了長沙縣小學生開展國防素質、愛國主義教育營地。同時,在田漢戲劇文化園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以潯龍河村黨建、發展的先進經驗開展基層黨建培訓、美麗鄉村建設培訓等,都將是潯龍河教育產業的重要內容。
4、旅游產業是抓手。以旅游聚人氣,以旅游促發展,建設湖南研學旅游綜合體。目前,已與金鷹卡通頻道達成戰略合作,成功舉辦了“麥咭音樂節”、“嘭!發射”、 “瘋狂麥咭嘉年華”、“中國·潯龍河首屆生態藝術文化節”、“櫻花谷開園”等大型旅游活動。打造了湖湘民俗風情街,匯聚了創客街、“三土美食”好呷街、土菜街、民宿街和休閑街﹔推出特色民宿酒店集群,木屋酒店、故湘、雲素、憶境及極具科技感的地球倉酒店等都深受游客喜歡。建成了中南地區最大的賞櫻勝地“潯龍河奇妙櫻花谷”項目,水上世界上項目開工建設,2018年開園營業。目前,潯龍河旅游已經接待游客120萬人次。
5、宜居產業是配套。產業聚集帶來了人口聚集,宜居的生產環境成為重要需求。潯龍河項目區順應農村人口就地城鎮化的新要求,以及城市公共服務功能向農村延伸,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的大趨勢,將國有建設用地、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土地進行混合使用、合理布局,為創業者、回歸民建設環境優美、配套完善、產業興旺、人文和諧的宜居家園。
(二)農村變成新社區 建設生態宜居
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以打造“城鎮化的鄉村、鄉村式的城鎮”為目標,推進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同時,通過對鄉村環境、鄉村文化等“鄉愁”予以保留,建設生態宜居新型生態社區。
1、建設“城鎮化的鄉村”。以政府投資為主、社會資本投資為輔,完善小鎮的公共配套功能,滿足居民高品質的生活需求。小鎮已建成社區醫療衛生室,長沙市八醫院、縣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鎮衛生院均在15分鐘車程以內,同時,小鎮還規劃建設有藥膳庄園等高端頤養機構,為健康保駕護航。小鎮周邊配套有公立幼兒園、小學、初中,隨著北師大附校的落戶及麥咭啟蒙島素質教育品牌的打造,將進一步完善小鎮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功能。潯龍河供銷社、商場、電商平台,滿足居民的日常購物需求。同時,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均優於同地區配套水平。目前,公共工程已累計投資近5億元,完成了村民活動中心及廣場、村民幼兒園、農民菜園、農貿市場、馭龍路、宋水線B段等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今年啟動了村民安置房一期二批、自來水、污水廠、垃圾站、東八線輔道及跨線橋、公交車站、田漢大道等公共工程項目。
2、建設“鄉村式的城鎮”。“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鄉村的魅力在自然生態、在鄉土人情、在村規民約。小鎮充分尊重原生態環境,通過多規合一的模式,依循原坡地肌理,將國有建設用地、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土地進行合理布局,最大限度的保留青山綠水、藍天白雲﹔小鎮充分尊重鄉村文化特色,通過建設村民廣場、村民文化宮等設施,成立文化藝術團、青年聯誼會、老年協會等社會組織,滿足村民文化生活需求,對鄉村文明進行最大限度的保留,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棲居詩意。
(三)家園變成新樂園 重塑鄉風文明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潯龍河村通過不斷加強文化陣地、文化組織建設和系列文化活動的開展,使鄉風文明成為潯龍河的顯著特質。
以文化組織為載體開展文化活動,讓文明外化於形。2012年開始,潯龍河文化藝術團、老年協會、青年聯誼會等組織相繼成立。同時,專門建設村民活動中心,開辟了圖書室、棋牌室、文化廣場等活動場地。依托文化組織和陣地,潯龍河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潯龍河文化藝術團先后舉辦了第一、第二屆村民歌手大獎賽,拍攝了《潯龍河》電視劇,並經常性舉辦廣場舞、戲劇票友活動等﹔老年協會則組織開展書畫活動、棋牌活動,組織編寫了《潯龍河村志》﹔青年聯誼會組織開展了多次青年聯誼活動和青年創業論壇。潯龍河村還創辦《潯龍河》報,成立筆友會,為文學愛好者創造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提供了平台。這些活動的舉辦,既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有效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素養。
以“家國文化”為核心提升鄉風文明,讓文明內化於心。潯龍河村把“愛家愛國”作為文明建設的抓手,著力建設“家庭、家園、家國”的“家”文化體系。家庭文化:先后開展了孝親家庭評選、婆媳關系評選、家風家訓評選、鄉賢評選等活動,倡導“和諧、孝順、賢達”等優秀傳統家庭文化﹔家園文化:制定了《村規民約》,並使其成為村民的日常規范,使廣大村民自覺參與建設家園、愛護家園的行動中來﹔村民自發成立環境督查組、志願服務隊、民兵應急分隊等,開展保護環境、維護秩序行動。家國文化:倡導國歌精神,成立村民國歌護衛隊,定期開展升國旗、唱國歌活動﹔以O2O黨建服務平台為載體,經常性開展愛國、愛黨教育,使傳播正能量蔚然成風。
(四)粗放變成精細化,實現治理有效
隨著潯龍河項目的深入推進,鄉村治理結構發生深刻變革,傳統的簡單、粗放的鄉村治理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治理需求,建立更加民主高效、精細精准的治理方式勢在必行。潯龍河村通過建設一核多元的治理機構,創新開展O2O服務,逐步推進傳統鄉村治理向新興社區治理轉變。
1、堅持黨的領導,完善“一核多元”的治理機構。創新開展村企共建黨建工作,通過實施村黨總支和企業支部的“組織共建、黨員共管、陣地共用、活動共抓、發展共促”,實現了黨員管理的精細化,有力的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同時,以黨的領導為核心,建立了以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為依托,以群團組織為補充的社會治理體系。對重大事項實行全村18歲以上的村民民主投票,從項目建設至今,分別就是否開展項目建設、如何實施集中居住、是否開展土地集中流轉等實現舉行了三次村民民主投票大會,支持率均在97%以上。
2、堅持創新手段,搭建“黨建O2O”服務平台。潯龍河村在全省率先建立O2O黨建服務平台,徹底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一方面,按組建群聽意見。每個村民組建立一個一級微信群,把村民小組成員全部入群,由黨員或黨小組長擔任管理員,負責搜集和反映群眾提出的問題。另一方面,兩委建群解問題。把支村兩委成員、黨小組長、一級群管理員全部進入二級群,負責線上或線下為群眾解決問題。全村共建設了25個一級群和一個二級群,覆蓋了全村90%以上的群眾,形成了“群眾線上點單、黨員干部線下服務”的群眾工作新模式,實現了群眾意見“一天有回音、兩天到現場、三天要解決”。目前,黨建020服務平台已為群眾解決難題230多件,發布宣傳、服務信息2000多條。同時,還利用O2O平台開展了“群眾微心願”活動,由黨員對群眾的現實需求進行認領並解決,短短10天內群眾心願達成率100%,深受群眾好評。
3、堅持不斷探索,逐步實現社區化治理。當城市“回歸民”在潯龍河形成一定規模的時候,潯龍河村就要撤村建社區。通過戶籍改革,將村民的戶籍轉為城鎮居民戶籍,實現真正的“城鄉一體”。社區開展文化、衛生、計生、民政、社會保障、醫療保險、就業服務等公共管理,並實施部分村級工程。經濟管理方面則推進集體產權的確權改革,成立鄉村資源資產管理公司,將農民手中的資源固化為資產,開展市場化的經營,使農民個體的產權收益得到保障。
(五)村民變成新居民,共享生活富裕
潯龍河村通過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經營方式創新,帶來了農村生活方式的轉變和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有效促進了農民生活富裕。
1、土地改革,農民土地價值倍增。潯龍河村從土地確權到置換流轉,再到開發使用,使土地資源從固化走向流通,形成了完整清晰的價值增值鏈條。一是土地在流轉中增值。2010年,潯龍河成立土地確權調查小組,將所有權確權到組,並實行統一流轉,按照耕地600斤谷/每畝每年、林地150斤谷/每畝每年、水塘坡土200斤谷/每畝每年標補償到村民小組,村民組按照本組當年可分配人口平均分配,人人有份。二是宅基地在增減挂鉤中增值。作為湖南省土地增減挂鉤異地置換試點項目,潯龍河通過實施集中居住的方式節約建設用地340畝,通過土地收益返還,建設“有天有地有院子有門面”的村民安置區,僅商鋪出租村民每年可收入2-4萬元。三是集體建設用地在經營中持續增值。潯龍河村成立集體企業發展集體經濟。按照深化供銷社改革的要求,與長沙縣供銷社聯合成立了湖南省首家村級標准化新型供銷合作社,目前已正式營業。集體公司還將對300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進行經營,建設超市、加油站、停車場等經營性項目,所得收益可對村民進行分紅。
2、產業融合,推動勞動力價值倍增。潯龍河村通過大力發展綜合產業,不但吸收了大量本村剩余勞動力,甚至還吸引了外來就業人員,勞動力報酬也得到較大提升。現代農業種植基地吸納289名本地村民就業,在項目內從事工程承包建設的62人,約佔本村青壯勞動力的60%,年人均工資收入9萬元﹔在二、三產業方面,通過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休閑旅游、鄉村地產,新增外來就業人口2000余人,年人均創業收入達到8萬元左右。
三、創新與啟示
一是開創了鄉村建設的新模式。潯龍河項目探索出了“企業市場運作、政府推動和監督、基層組織全程參與、群眾意願充分表達”的建設模式,充分整合了政府、市場和農村資源,使政府行政資源、項目資源,市場資本資源、人才資源,農村自然資源等要素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釋放,激發了農村發展的內在動力。
二是探索了農村土地改革新路徑。潯龍河村通過開展土地確權、土地流轉、土地增減挂鉤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同價同權試點等農村土地綜合改革,實施土地混合運營,逐步推進農村土地資源的資產化、資本化,大大提升農村土地價值。
三是創新了鄉村社會治理新模式。潯龍河村完善了以黨的領導為核心,推進村企共建黨建工作,形成了以自治組織、監督組織為基礎,以群團組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為補充村級治理組織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村、誠信立村、產業興村、文化強村”。
四是形成了鄉村產業發展的新格局。堅持企業主導,對資源進行統籌配置,充分研究市場需求,規劃了具有比較優勢、有市場空間、有就業吸納能力,一、二、三產協調發展的完整產業體系,布局了生態產業、文化、教育、鄉村旅游和宜居產業五大產業,並形成了產業的有機融合互動。
(責編:羅昱、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