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白河县探索“理论+”模式

白河县探索“理论+”模式

   理论宣讲与文艺下乡结合

  如何让党的先进理论成为基层群众前行路上的灯塔?近年来,白河县紧扣理论宣讲“怎么讲、讲什么、谁来讲”等关键问题,探索“理论+”模式,创新“理论+文艺+互动”“理论+政策+典型”“理论+互联网”等宣讲形式,将重大主题宣讲工作统一安排部署,巡回全县11个镇的农村社区和重点脱贫村,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大宣讲活动,把理论讲透彻、把政策讲明白,让群众成为理论和政策的“明白人”。

  接地气才能入民心

  “文化搭台,把人气聚起来;理论登台,把政策理论讲明白。”白河县委宣传部部长鲁延福介绍说,白河县统筹中心工作与群众需要,由县委宣传部牵头,整合相关部门资源,统一部署,巡回全县镇村广泛开展“大宣讲”活动,通俗易懂的理论宣讲,妙趣横生的原创小品,欢快的本土民歌联唱轮番上演;期间,还穿插了有奖知识竞答、先进模范表彰、新民风建设大签名等活动,老百姓热情参与其中,掌声、笑声不绝于耳,对理论政策也理解得更透彻,群众潜在的理论需求被激活,近2个小时的理论宣讲,老百姓不仅坐得住,还听得进。

  “基层理论宣讲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只有瞄准社情民意,有的放矢,才能真正被群众接受和理解,理论才能转化成生产力。我们从群众需求出发选题,把讲堂从会场搬到社区广场、田间地头,把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大主题’转化为群众急切关注和乐于接受的‘小切口’,讲的、演的都是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事,解决的都是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事释理、以情动人、以小见大,起到了释疑解惑的作用。”鲁延福说。

  据白河县党校高级讲师王钦介绍,整个宣讲过程,就是先做“研究员”,把上级精神吃透;再做“翻译员”,把政策理论变成大白话;然后做“宣讲员”,用熟悉的乡音、身边的故事,把大道理讲得入耳贴心。

  “三支队伍”扎根基层

  “做好理论宣传工作,关键在人才,根本在队伍。白河县一手抓党员干部,一手抓基层群众,建设好理论宣讲、文艺演出、新闻宣传‘三支队伍’,扎根基层确保事有人做、事能做好,并建立起把党的先进理论‘送下去’和把基层的先进典型‘推出去’的良性循环机制。”鲁延福介绍说。

  白河县建立起由领导干部、专家讲师、科技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组成的“骨干”宣讲队伍和由退休干部、先进模范、乡贤能人等组建的“民间”宣讲队伍,打造有主干、有分支、有末梢的“树型”宣讲队伍,全县形成“专家学者讲理论、党员干部讲政策、先进模范讲故事、百姓群众讲体会”的立体宣讲格局。

  理论宣讲与文艺下乡结合,锻造了一支“能征善战”的文艺队伍,丰富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白河县文化馆、社区文艺社团和乡村自乐班各编排了一批原创节目,将“贫困户标准”“九条红线”等扶贫政策巧妙融入,用通俗幽默的语言“翻译”理论政策,赢得群众声声赞誉。“不仅给基层文艺爱好者搭建了展示的平台,还让节目常看常新,因地制宜教化群众。”白河县文化馆馆长卢传珍介绍说,白河县目前培育文艺社团300余支,星级社团100余支。

  思想引领实践,精神激励行动,白河县广大干部群众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增强,创业劲头和创业信心进一步激发,全县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以“诚孝俭勤和”为内容的新民风建设成效斐然,全县累计成功创建新民风建设示范镇4个,核心价值观示范单位57个、示范家庭100户;评选“十星级”文明户1万余户、最美家庭100户。近年来,全县涌现各级各类道德模范300余人,15人入围“中国好人”和“陕西好人”,3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善行义举榜”公布凡人善举5000余人次,6000余人实名注册志愿者,仅2017年上半年,累计向“中国好人榜”推荐好人线索11924条。阮郁 汪银春 三秦都市报记者 吴琛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