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外语教学标志人物百年诞辰
南方日报讯 (记者/雷雨 实习生/郭翔宇 通讯员/黄爱成)“如果要追溯中大乃至岭南地区外语教学的渊薮,当推解放初期以戴镏龄为首的一批学术前辈,如果要在其中选出一个代表,则非戴老莫属。”昨日,在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的“纪念戴镏龄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追思会上,该学院原院长王宾这样评价戴镏龄。
开岭南外文教育先河
作为我国著名外国语言文学家、翻译家,戴镏龄早年留学英国,获爱丁堡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曾翻译《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并与朱光潜、方重合编大学教材《近代英美散文选》等书。他最广为人知的译作莫过于翻译柏拉图传世作品《乌托邦》,译作出版后,“乌托邦”一词随着译本逐渐广为人知。
此时的戴镏龄却悄悄在岭南走上讲坛,在中山大学执教近30年。1953年,戴镏龄来到中山大学,成为该校首任外语系主任。
“回忆数十年来,衣食奔走,运动疲劳,谈不上做学问,但热心外语教育,始终如一。”追思会上,戴镏龄的学生,中国首位英语语言文学博士欧鉷当场摘读了上世纪80年代戴镏龄给他的信的片段,称其不仅为学术界的长者,更是岭南杰出教育家。
大师家藏半壁线装书
戴镏龄还是一名诗人和散文家,与胡乔木、吴宓等互为诗友,长期保持诗信往来。王宾仍记得自己造访戴镏龄书房的场景:“作为一名外语专家,戴镏龄家中居然有一半藏书是中国传统线装书。”戴镏龄还曾为王宾指出论文引用古文文献的细小疏漏,当场从自己的藏书中找出原文佐证,这让王宾印象深刻。
戴镏龄在图书馆学和词典学领域亦深有造诣。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他就发表了多篇具有重要影响的图书馆学相关著作,并在上世纪50年代在国内首次指导词汇学研究生,著名学者王宗炎称戴镏龄为国内词典选择“最好的导师”,其部分观点在今天仍具有深远影响。
笔耕不辍直至终老
“父亲晚年曾三次中风,但即使身体情况每况愈下,但直到临终仍笔耕不辍。”女儿戴铭苏难忘父亲一次中风后出院当晚,有出版社登门要戴镏龄为莎士比亚相关著述作序,戴镏龄不顾医嘱,爽快答应,在完成当晚再次发病,最终不治。
在临终之前,戴镏龄面对来人,绝口不提自己的病情,当自己所带的博士生从南京赶到其病床前探望,戴镏龄唯一关注的是该生博士论文的完成情况,甚至在病榻上与其讨论相关课题。
“戴镏龄不仅仅是一代外语教育的开创者,对岭南外语教育学界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一个标志。”在中大外国语学院戴镏龄的汉白玉塑像前,王宾表示,希望更多后来者能追随戴老等老一辈学界先驱的治学精神,让外语教育和研究在广东继续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