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博物馆如何带民众“玩转”历史
今年,沈阳故宫为自己馆藏的文物举办了一届全国“选秀节目”,堪称博物馆版的“创造101”。有10万件文物参加海选,筛出100件文物参与评选,最后清太宗皇太极御用鹿角椅、清金漆九龙“紫气东来”匾、清乾隆掐丝珐琅甪端当选“百姓最喜爱的三件文物”。
自2015年故宫新媒体转变运营风格以来,我国各大博物馆已陆续在线上线下活动、文创等多个领域寻求突破。
PART 1 带全民一起“玩”文物
文物表情包:2015年12月10日,故宫文化服务中心官方微博@故宫淘宝 开启了文物角逐表情包界影帝位置的征程,其后国家博物馆及各地省市博物馆新媒体陆续使用本馆文物制作表情包。今年5月15日,文物表情包还被媒体制作成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宣传海报。
清代寿山芙蓉石《罗汉坐姿像》,高0.097米、宽0.117米
(图片来自故宫淘宝官方微博)
图说:荔枝新闻制作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海报
(图片来自荔枝新闻官方微博)
博物馆抖音创意视频大赛:2018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七大博物馆联合抖音推出“博物馆抖音创意视频大赛”。
寻找博物馆锦鲤:2018年春节,四川博物馆、山西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等十二家博物馆联合举办#寻找博物馆锦鲤#抽奖活动,以四十八件限量定制文创产品为奖品。
博物馆创意线上活动吸引网民积极参与,如微博话题#文物表情包#阅读量372.8万;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陶塑人头像成为经典的疑惑表情包,被微博、QQ、微信等社交平台广泛使用;抖音#文物戏精大会#话题播放量达313.1万,2018年7大博物馆发起的#嗯~奇妙博物馆#话题播放量高达7.6亿。从媒体和网民词云来看,舆论普遍认可博物馆“玩”文物的新形式。具体来看,媒体认为文物表情包和“戏精”文物将端庄严肃与诙谐趣味相结合,具有戏剧性,富有冲突美;网民积极参与到文物表情和创意视频制作中,认为这些方式为文物赋予灵魂。
媒体关于博物馆现场创意活动的观点词云
☆《光明日报》:这种看似“不着调”的搭配,实则非常用心,契合了文化审美上的冲突美。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把握严肃性与娱乐性之间的平衡,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
☆《科技日报》:从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文物表情包不过是一种入门级的网络现象,但如何通俗地解读文物尤其是国宝级文物,其考量是个问题,其影响不可小觑。娱乐与愚蠢和愚昧之间,有时就隔着一层窗户纸。
网民关于博物馆现场创意活动的观点词云
PART 2 展览不走寻常路
博物馆之夜:2019年元宵节,故宫推出夜场灯展“紫禁城上元之夜”,紫禁城上元之夜、故宫夜场预约票“秒光”、灯光表演争议等多个话题引关注。
上海博物馆陆续推出奇妙夜系列活动,2016“文创设计大赛”、2017“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最后100分钟”、2018“上海博物馆奇妙之夜”,2019年,上海市黄浦区和宝山区的博物馆将在7月试点推出博物馆延时开放,实现“博物馆之夜”常态化。南通博物苑与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和徐州博物馆联动开放夜场。
高科技展览:2018年5月18日,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联合推出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游客可进行沉浸式体验。
博物馆特殊展览形式起于趣味,收于深意,如故宫灯会火爆现象引发媒体及民众对传统文化引领新时尚的思考。从媒体和网民的评价词云来看,舆论对博物馆创意展览形式予以高度评价,如“引导大众关注文化”“体现文化自信”等,但同时媒体也针对夜场展览提出安全担忧,认为博物馆应做好充足准备应对非常规展出;网民则对博物馆自身的保护问题提出担忧。
媒体关于博物馆线下特殊展览的观点词云
☆《人民日报海外版》:此等举措,不仅“圈粉”无数,还满足了人们对于多元文化生活的需求,可谓有益的尝试。
☆《光明日报》:贴近大众、走进生活,原本就是“文物活起来”的题中应有之义。
☆《工人日报》:从故宫博物院的“紫禁城里过大年”“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受热捧可看出,民众对博物馆的创新活动非常欢迎。
☆中国网:随着社会进步,大众文化需求越来越细,公共文化资源开夜场应是整体趋势。
网民关于博物馆线下特殊展览的观点词云
PART 3 意想不到的文创产品
2019年5月29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推出了秦始皇兵马俑手办。
2019年4月28日,陕西历史博物馆与长安通联合推出西安玉玺公交卡,复刻了西汉皇后之玺,西汉皇后之玺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这枚公交卡可在全国200多个城市使用。
作为国内博物馆文创领军者故宫博物院已推出居家、文具、陈设、服饰、彩妆等多个类别的文创。
兵马俑手办
(图片来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馆官方微博)
西安玉玺公交卡
(图片来自西安长安通支付有限责任公司官方微博)
故宫书页式台灯
(图片来自天猫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
从媒体和网民的评价词云来看,舆论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接受度较高,普遍认为文创产品有助于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认知度,破除历史的高门槛;与此同时,也建议博物馆应重视产品质量。
媒体关于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观点词云
☆《光明日报》:文创产品,顾名思义,内含的文化创意来自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产品则必须依托成熟的生产能力。
☆《今日中国》:可雅可萌,可霸气也可接地气,博物馆文创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大众重视历史,吸引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也许这就是其真正意义所在。
网民关于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观点词云
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参观国内外知名博物馆,强调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要保护好、管理好、研究和利用好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给当代人以民族自信和历史启迪。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博物馆发挥本馆的藏品、场地等多方优势,挖掘民众喜闻乐见的特殊展览形式,与时代接轨,与科技联手,提升历史趣味性,打破文化高冷的刻板印象,扩大文化的传播边界。文物表情包、博物馆抖音创意视频大赛等线上活动也吸引年轻群体参与到“玩文化、玩历史、玩文物”之中,博物馆的创意玩法让束之高阁的文物走进民众身边。
在舆论反馈方面,文化创意活动得到了媒体的高度认可和民众的支持。这些方式方法被赋予“提升文化自信”“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国际影响力”等高度评价。但也需要注意到博物馆创意“玩法”的短板:如何平衡科技化与文物保护?如何拿捏新潮流行元素与历史文化内涵的分寸?如何把控文创产品的质量、保护文创版权和明确版权边界?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博物馆在开发更多跨界玩法和创意产品时深思。
(责编:王堃、章翔)